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學者:警惕美國供給側改革失敗教訓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3-19]

【文匯網訊】(記者 海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2016年經濟熱詞,在19日於北京舉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中外經濟學者智囊紛紛為中國供給側改革破局出謀劃策。「在沒有充足合理的需求的情況下,供給側改革反而會增加失業,而不會促進增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提醒,美國和其他國家在1980年代供給側改革都是失敗的。對於中國,拉動內需不能只靠提升個人消費,而要由公共部門提升對教育或者科技的投資。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則指出,供給側改革回歸本原,關鍵是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緩慢,斯蒂格利茨稱其為「新病態」,表徵是很多國家失業率比較高,實現快速增長的機率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不能再進一步發揮作用,財政政策才是更加有效的。全球經濟要走出「新病態」,核心是提高全球的總需求,並且在公共和私有部門之間要有一個平衡。

對於供給側改革,斯蒂格利茨認為,很多供給側無效的改革,比方說降低企業所得稅,本意是希望能夠促進就業或增加投資,但是從美國和其他國家80年代的供給側改革經驗來看,是失敗的。當然,很多供給側的措施是可以產生作用的,比如投資科技和人,或者是金融市場的改革,鼓勵其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和進行股權投資。對於中國,斯蒂格利茨認為,拉動內需不能只靠提升個人消費,而是要由公共部門提升對教育或者科技的投資。

去產能和去槓桿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會長古賀信行指出,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就面臨著產能過剩、債務過剩和就業過剩三大問題,開始時,日本政府是以財政刺激措施,對名存實亡的殭屍企業進行救助,造成日本企業在去產能和去槓桿方面停滯不前。到2001年起日本政府正視殭屍企業,將前期的財政政策刺激改為結構性改革,對銀行不良債權進行處理,建立了產業再生機構,對有經營資源但負債纍纍的企業進行扶持,這些企業開始恢復盈利,業績逐漸好轉依。

但古賀信行指出,這種好轉主要依賴於債權人對企業免除債務,削減企業人員來實現業績的好轉,但這種好轉不具有長遠解決的能力,企業為了長遠發展削減成本,日本價格戰越來越激烈,工資下降引發了通貨緊縮。

吸取日本教訓,古賀信行認為,一下子處置大規模的殭屍企業是不現實的,要對未來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逐步地分階段解決,期間政府也需投入一部分公共資金,能解決銀行的壞賬問題。此外,為了企業重生更為關鍵的出路是加快自主研發。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則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回歸本原,大道至簡,下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關鍵是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用三中全會決定的話說,就是減少政府直接參與資源配置。

      責任編輯:東方
張學武:旅遊業需供給側改革      [2016-03-15]
傅成玉:國有企業需在供給側改革上發力      [2016-03-12]
習近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03-10]
袁貴仁:高等教育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2016-03-10]
農業也要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2016-03-07]
厲以寧:與其養虧損企業 不如養職工      [2016-03-06]
閆冰竹: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      [2016-03-05]
李克強: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03-05]
郭廣昌:供給側改革應加快建設「智慧經濟體」      [2016-03-03]
賀禹:中國能源供給側改革應發展核電      [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