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環球時報引述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據估算,2010年以來,中國已斥資1500億元研發國產戰機發動機,但為何至今仍不能為航母艦載機殲-15等戰機提供國產發動機?這是中國軍隊目前面臨的「最昂貴」問題之一。而在將「瓦良格」號航母(遼寧艦前身)從烏克蘭買回來的商人徐增平看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向日本軍工產業學習。
文章稱,本月早些時候,徐增平在北京表示,中國現有軍工產業「自成體系、部門封閉、企業全能、產研分離」的狀態,完全不能實現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強軍夢。報道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徐增平表示,他已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提案,呼籲中央政府研究日本成為真正軍工強國的做法。徐表示,儘管日本的大型軍工企業在二戰戰敗後遭到肢解,但日本從未喪失大規模生產武器的能力,例如三菱、川崎和富士等日企,這些企業無不擁有為日本自衛隊研發軍需產品的專利技術。在談到五角大樓將艦機派到南海海域時,徐表示,這不是在喊狼來了,而是狼已經來到你家門口挑釁。為什麼?這是因為中國尚未做好戰爭準備,還沒有建立一個戰時軍工生產體系。
《南華早報》援引一名在京解放軍退役大校的話稱,中國的國防工業曾完全照搬蘇聯模式,所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企手中。他說,「目前為止,國企幾乎不可能與民企分享關鍵軍事裝備的技術和訂單。這意味著中國民企仍不具備與國企競爭的基礎科技,如造船和飛機設計等。」
不過,一位熟悉中國軍工發展的不具名人士27日對記者表示,隨著中國高層反覆強調在國防和軍隊改革中要加強軍民融合、逐步向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開放軍工領域,已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進入軍民兩用和純軍用裝備、技術研發製造領域,相信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國內民企中一定會出現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軍工企業。政府和軍方需要做的就是當好裁判員和採購員,根據產品性能、品質和先進程度來判斷買誰的,其他的交給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