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財爺批教條式定義「港人」無意義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4-10]

【文匯網訊】據星島日報報道,近期不避嫌經常觸及「本土」意識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再透過自己的出生經歷,講述「香港人」身份這概念,批評嘗試把「香港人」作出「教條式的定義」,強辨誰「是/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會長久以來的多元本質,最終不會得到「實在的結論」,反而會「挑起永無休止的矛盾和爭拗,實在毫無意義」。

曾俊華以《奇遇》為題在網誌撰文,憶述早前復活節假期到馬來西亞檳城度假,途中撞見父母友人的兒子翁先生,而談及家族逾百年來的移民經歷。他透露,家鄉位於廣東台山,曾祖父早於19世紀到舊金山做礦工、苦力賺錢寄回鄉,讓曾祖母留家鄉帶大子女,其祖父因而有機會讀書成為中醫師,後來從商致富,並留在家鄉發展。但是,二戰之後,父親一輩起了移民的念頭,姑姐率先嫁給美國華僑後移民至東岸。

他續說,上世紀40年代畢業於國內師範的父母,也計劃經廣州和香港前往舊金山,在廣州期間入住廣州培正學校任教的翁老師(正是檳城遇見的翁先生之父)。不過,父母來到香港後,移民手續遲遲未完成,於是滯留香港十多年,生了他和3個弟妹,直至60年代中期舉家移民紐約。而翁先生一家在50年代也經香港移民到三藩市,至今已逾60年,兩家人在彼邦一直未見過面。

曾俊華形容,「我和翁先生的相遇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奇妙的感覺今天仍在腦海縈繞不散。當年在廣州相識的兩家人,經過半世紀竟在地球另一角相遇,奇妙的巧合實在叫人無法理解。」而他的父母當年陰差陽錯留在香港,「當年的無心插柳決定了我和弟妹在香港出生的命運,令我們成為香港人」。

他認為,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像我這種因著人生偶然,在香港出生、成長,然後往返於世界各處的例子實在多不勝數,甚至可說是一種香港常態」。不論是來自廣東、上海、福建抑或國內其他地方,都可以帶著自己的文化、方言、信仰和生活習慣,安然在香港落地生根,不同的生活形式在香港兼收並蓄,使文化變得更加豐富。

曾俊華認為,所謂「香港人」這個身份,因其「背景而成為一個流動而立體的概念,無論你是『潮州佬』、『上海婆』抑或『台山阿伯』,會否講純正的廣東話、吃廣東菜、唱廣東歌,都不會成為一個人作為『香港人』的障礙」。

他最後批評,今天社會有一種聲音,嘗試將「香港人」這身份作出「教條式的定義,強要辨別誰『是/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會長久以來的多元本質,「令我摸不著頭腦」,這種爭論最後肯定不會得到「實在的結論」,相反只會「挑起永無休止的矛盾和爭拗,實在毫無意義」。

      責任編輯:魏紫
港府撥款2.4億重塑香港旅遊形象      [2016-04-10]
港迪園獨具特色 不懼上海樂園搶客      [2016-04-10]
港國際機場跑道國泰貨機前輪冒煙      [2016-04-10]
在香港混,要取個什麼樣英文名?      [2016-04-09]
海南來港舉行綜合推介會 簽約項目85個      [2016-04-09]
劉賜貴:投資海南恰逢其時      [2016-04-09]
梁振英會劉賜貴 洽瓊港合作      [2016-04-09]
瓊來港招商 高度讚揚香港經驗      [2016-04-09]
海南來港推介 冀多領域合作      [2016-04-09]
梁愛詩:香港社會現扭曲法治精神言論 影響不良      [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