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香港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內地學者談香港電影:融合乃興盛之道


http://news.wenweipo.com   [2016-05-07]

【文匯網訊】香港影人「北上」已成風潮,合拍片數量不斷增長,卻何以質量良莠不齊?香港電影近年亦呈現「本土性回歸」態勢,如何保持文化本真,而不至走向極端?

據新華社報道,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香港電影委員會學術論壇上,近50位香港電影研究學者圍繞議題發表見解。他們認為,香港電影是中國電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以理性視角思考和呈現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融合,有助於港片發展繁榮。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生效後,越來越多香港影人「北上」掘金。據統計,合拍片的數量從CEPA實施時2004年的43部,發展到2014年的243部,在票房市場上漸成主流。

「合拍片整合了香港和內地的資源,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說,香港和內地的文化差異導致了在某些電影類型和風格上無法協調,而香港製作人也並非對內地文化瞭如指掌,造成了部分合拍片呈現出一種「四不像」的風格,既喪失了香港電影商業與娛樂的精神,又沒有把握內地的文化根基,影片質量不盡如人意。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胡克以「賭片」為例剖析說,香港「賭片」歷經半個多世紀演變,形成了後現代喜劇風格,寫實與非寫實交疊手法,以炫技為標誌的統一符號等鮮明特徵,成為香港電影中較為成熟的類型。然而,「北上」鮮見叫好賣座之作,是因為內地觀眾對於「一夕暴富」的想像與期待有別於香港社會,主創者未能找準港式「賭片」與內地文化心態的聯結點。

「也有一些香港導演,已經衝出合拍片中『明星』與『類型』的困惑,或是關注整個華人族裔所經歷的紛亂離散,如張婉婷導演的《三城記》、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或是關懷小人物的現實與當下,如爾冬升導演的《我是路人甲》。」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黃望莉說,這充分體現了在華語電影市場整合日益成熟的今天,香港影人又開始主動承擔起關注電影文化表達的使命。

「遺憾的是,『北上』打拼且有所斬獲的多為香港中生代導演,新生代沒有跟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說,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的號召力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國家拋來合拍「橄欖枝」。因此,如果不能善用較早進入內地市場、已基本完成調適過程這一優勢,香港影人未來想要與其他地域的合拍片分庭抗禮,將變得艱難。

近年來,香港電影湧現一股「本土性回歸」態勢,部分導演試圖通過拍攝貼近生活、富有活力的作品,找回港片昔日輝煌。

周星分析說,這並不是牢牢抱著過去「過火和癲狂」風格不放,而是對香港精神的重新闡釋,呈現香港電影文化的本真。「處於不同環境中的文化特色構建出差異性的文化底色,恰好為華語電影的豐富性提供了證明。」

「然而,個別香港影人也開始走向撕裂認同、擴大隔閡的極端。」王海洲說,這種做法絲毫無利於香港電影的健康發展。敘事內容和手法上的「本土化」,並不妨礙港片融入內地市場,但如果讓電影背離文化表達的本質,成為擴大分歧的傳播媒介,恐怕會讓香港電影走向萎縮。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部副主任譚政認為,電影在文化融合中起到關鍵作用。眼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對兩地電影產業融合已經產生顯著效果,這種影響是雙向的,互為取長補短。在兩地文化融合方面,電影的積極功能也應有意識地借用和強化。

      責任編輯:夏僅
一峇里來港航班遇氣流17人受傷      [2016-05-07]
內地居民醫保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20元      [2016-05-07]
一架香港飛多倫多班機操縱室冒煙 緊急降落東京      [2016-05-06]
香港各界愛國愛港人士成立明匯智庫      [2016-05-06]
逾600家科技企業入駐香港科學園      [2016-05-06]
3家香港初創企業搭上阿里順風車      [2016-05-06]
香港全面啟用傳染病資訊系統      [2016-05-06]
香港佛教聯合會榮譽會長釋永惺圓寂      [2016-05-06]
香港大專院校學生暑假將赴內地實習      [2016-05-06]
香港新成立海運港口局舉行首次會議      [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