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東北,為什麼讓總書記如此牽掛?

2016-05-25

【文匯網訊】東北在總書記心裡重不重?從全國兩會他「下團組」的足跡就可看出。

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分別參加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代表團的審議。同樣是這三年,參加完審議沒幾個月,習近平的身影就出現在東北大地上。

2013年8月28日至31日,習近平走訪遼寧大連、瀋陽等地,深入瞭解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發展情況;2015年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奔赴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春市,深入農村、企業和廣大幹部群眾中,就振興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調研考察;昨天,習近平到黑龍江省考察調研,首站來到伊春市。考察中,習近平與群眾聊家常、談生態、話經濟,心繫民生。

短短幾年的時間裡,三次參加審議,三次實地調研,你說重不重要?

東北,為什麼讓總書記如此牽掛?

提到東北,很多人會想到北大倉,想到廣袤的黑土地。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東北地區的工農業發展都曾走在全國前列。這塊土地,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局中有著重要的位置。

然而從2012年開始,東北經濟增速一路下滑,「新東北現象」引人關注。2015年,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GDP增速分別是5.7%、6.5%、3%,在全國省區市中排名倒數,引來一片驚呼:東北到底怎麼了?

經濟的不景氣,引起了人口的外流;人口外流,又加速了經濟的下滑。曾經的「老大哥」,如今卻成了「老大難」。東北不振興,協調發展的路子就會受到阻礙,全國發展的大局也會受到影響,東北人民生活會受到波及,總書記當然牽掛不已!

「下團組」時,習近平談及生態、農業、國企、法治環境、動能轉換、改革等內容。他講了很多話,核心就是如何實現「東北振興」。

東北,振興路上有何「良藥」?

東北經濟不振,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於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導致其在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以後抗風險能力、抗市場衝擊能力相對較弱。

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的體制和機制性包袱也更重。在這樣一個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計劃經濟最晚的地區,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以適應「新常態」的新要求,已是迫在眉睫。

去阻力、增活力、添動力,關鍵在於改革創新。習近平曾給東北開出一劑「良藥」。他強調,老工業基地支柱產業要通過創新實現優化升級、脫胎換骨,進行深入改革創新,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

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曾強調,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現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補課。」

經濟轉型的路上,困難是客觀存在的,應當有克服困難的信心。過去的路子走不通了,新路子要大膽探索,改革創新是必要之舉。這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還會開出怎樣的振興「良藥」,讓我們拭目以待。(環球網——學習大國)

責任編輯:楠晴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