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海外網報道,這幾天,一張新加坡海岸擠滿超級油輪的圖火了,不少分析者借此證明,中國正在不斷利用國際低油價的機會窗口,放開存量不斷囤積原油。而早在4月份,青島港門口積壓的超級油輪也引發了媒體關注。
而路透社還信誓旦旦地稱,因為油價下跌,嚴重打擊一些產油國經濟,這些跟中國有貸款合同的國家不得不開足馬力,以更多倍的原油償還中國債務。海關總署數據顯示,4月中國原油進口量約為737萬桶/日,超過美國同期的720萬桶/日,暫時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所以結合著看,感覺「土豪」的中國正在全世界「大掃貨」,靠著「貸款換石油」策略賺翻了呢。
但僅憑這一張圖就能說明一切?沒那麼簡單。
大哥,要油不?
很明顯,世界原油市場也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在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時間裡,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2011年初至2014年8月期間更是維持在100美元/桶附近的極高價位。儘管世界各地的原油開採成本不盡相同,但最低如沙特,開採成本價才5美元,最高的國家,成本價也大概30多美元。
乖乖,5美元賣100美元,20倍的利潤吶!
所以,全球油氣行業吸引了大量投資。沙特、伊朗、伊拉克等歐佩克組織中的傳統產油國開足馬力提高產能,非洲的乍得、尼日爾、蘇丹等後起之秀也不甘落後。而美國則利用自身金融和技術優勢催生出了「頁岩革命」,一舉成為全球石油天然氣第一大生產國。
一時間,常規石油產能穩步提升,非常規的頁岩油、深海油、油砂、超重油項目紛紛登場。放量生產的結果自然是使全球原油總供給量在2015年超過9800萬桶/日。
但世界石油消費哪有那麼大的胃口?
在過去十多年裡,原油需求的增長速度一直低於供給的增長速度。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能源利用率,經濟增長對原油的依賴在不斷減弱。更慘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作為前十年「世界經濟引擎」的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所以,整個世界的原油需求增速出現回落。
事實上,全球原油總需求實際上在2015年僅為9600萬桶/日。總供給超出總需求多達200萬桶/日以上,約佔全球總供給的3%。
用中國的話來說,世界石油行業也是「產能過剩」,面臨「去產能」的壓力。所以,2014年8月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跌幅一度超過70%,一時間哀鴻遍野。
但是,由於石油開發項目投資週期長,原油生產的邊際成本低,因此在國際油價不斷下跌的20個月裡,全球供大於求的現象並沒有得到緩解。過剩的原油不斷堆積,導致目前全球陸上儲油能力已經接近極限,產油國和貿易商只好降低油輪的行駛速度,讓原油在運輸途中「多待一會兒」,甚至乾脆讓油輪在海上停泊充當浮動儲油庫。
這就是海上會有那麼多緩慢移動的綠點(行駛的油輪)和靜止的紅點(停泊的油輪)的原因。
所以,大哥,要油不?
亞洲市場搶奪戰
當然,惡性競爭不僅來自常規原油生產國。
得益於「頁岩氣革命」,美國的大批「獨立油氣公司」(中小型企業,比美孚、雪佛龍等「國際原油公司」規模小得多,但在經營戰略和勘探開發方面更具靈活性)依仗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技術,不斷提高頁岩油氣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在與常規石油生產廠商的競爭中,這些美國獨立公司絲毫不落下風。
各方逐漸認識到,國際油價的底限將由歐佩克國家決定,國際油價的上限將由美國頁岩油生產商決定,而且歐佩克決定的「底限」已經不能再低了,美國獨立公司仍在依靠成本控制措施不斷降低「上限」。
所以,這躺著數錢的好日子算是到頭了。咋辦?大難臨頭各自飛吧——
沙特率先提出放棄「保價格」方針,轉而實行「保份額」策略。根據市場需求,一方面開足馬力生產,另一方面與美國頁岩油,甚至歐佩克組織內部成員國爭奪市場份額。
剛從戰火中爬出來的伊拉克也不甘示弱,克服種種困難飛速提高產能,不斷刷新生產和出口記錄。伊朗則在解除制裁後拚命推銷此前積累的存貨。
在歐洲市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下,仍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亞洲市場成為全球各大產油國競爭的焦點。
打折優惠、滿足條件,此前牛氣哄哄的產油國大佬們在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客戶面前的姿態越來越低。而俄羅斯則利用近水樓台的地理優勢和原油品質好的資源優勢努力經營東亞市場,中國山東省的地煉尤其青睞俄羅斯原油,利用低油價的時機進口原油、出口成品油,導致今年4月中國從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了52%,這就是為什麼青島港外會油輪密佈了。
低油價使煉化行業處於最賺錢的時期。國有大型和地方小型煉廠都在進口廉價原油、開足馬力生產、出口成品油創收。與此同時,中國利用低油價不斷加強原油儲備。這兩點也就是為什麼今年4月,中國表觀原油需求(國內產量+進口-出口)僅增長了1.4%,但進口量卻增加了7.6%,一舉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貸款換石油
回頭來說「貸款換石油」。
這項政策其實中國開展了好多年。就是我貸給你錢,支持你發展,你拿石油或者雙方聯合經營石油的利潤來還貸。
這種資本運作方式,其實早就被很多西方企業用過。尼日利亞、伊拉克、庫爾德自治政府也從西方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荷蘭殼牌(Shell)和俄羅斯石油巨頭盧克石油公司(Lukoil)——以及石油貿易公司——如維多(Vitol)及托克(Trafigura)等借款,並承諾用石油償還。
但很多貧窮的產油國卻面臨被債務「吞噬」的危險。
你想啊,國內產業石油獨大,現在油價比不上過去,還債壓力自然山大,只能開足馬力拚命生產。據路透社的數據,今年,安哥拉、尼日利亞、伊拉克、委內瑞拉和庫爾德斯坦需要償還價值30億美元到50億美元的石油。在油價每桶120美元的時候,如果要還50億美元,只要日產100萬桶多一點就足夠了,而在油價40美元上下的今天,卻要求超過300萬桶。
所以,像委內瑞拉、安哥拉、伊拉克、尼日利亞等負債國,自然呼籲歐佩克組織統一降低原油產量,讓油價能上去。但「土豪」沙特因為沒啥外債,繼續推高產量佔領市場。歐佩克組織限於分裂。
對中國來說,這恰好是難得的機會。連伊朗、伊拉克這樣的產油大國,都在嘗試引入中國貸款,這將成為中國掌控全球市場的重要機遇。此外,中國也有政治上的考量,利用貸款,讓更多國家成為中國更緊密而可靠的朋友。
當然,中國與一些國家之間的能源金融合作並不是簡單地銀行放款、實物抵債,而是利用聯合組成石油公司等方式,在債權國的貸款與債務國的石油收入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繫。比如,從2013年開始,厄瓜多爾這個OPEC最小的成員國,就完全依賴與中國的貸款來維持國家石油公司的資金流。它可以把石油賣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利潤要與中國分享。
責任編輯: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