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法院挑戰前所未見 維護法治各方有責

2016-06-13

【文匯網訊】反對派示威者的暴力行為越發嚴重,相關案件的判決也引起不少爭議。大公報6月13日發表題為《法院挑戰前所未見 維護法治各方有責》的社評文章,以下全文摘錄:

法治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基石,但過去所發生的系列事件,都令人憂慮,這一基石是否已受到損害。終審法院首席大法官馬道立前日亦指出,當前香港法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過去數周發生之事,已經顯示社會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呈兩極化。他強調維護法治對香港的重要性。

馬道立已非首次發出類似「警告」。事實上,法院的判決應當具有高度的威懾力,亦應當被社會所普遍認同與接受,否則法治將成為空談。而一個社會若對法院工作看法呈「兩極化」,這絕非一個好現象,所反映的不只是法院的威信、法治的地位受損,同時亦反映出整個社會面臨嚴重的分化。問題是,當前法院面臨的困境,原因何在?

首先是「司法政治化」情況的惡化。一如馬道立所言,「法律並非只為達到個人所想所求而設,而是為每一個人而設的,包括對其他人的權利予以尊重。」但公眾可以看到近年來的一個現象,即某些人與組織意圖通過法庭訴訟去達到政治目的,要麼挑戰政府威信,要麼挑戰行之有效的制度。更有甚者,如非法「佔中」者刻意利用司法制度的漏洞,鼓動支持者採取違法手段去達到政治目的。當法治成為政治工具,當法庭判決成為服務於個人政治利益的手段,那麼,法治必將受到損害。可以說,香港法治受損,始自於「佔中」。

其次是政客縱容對判決的「選擇性接受」。每一次判決必然會有失望的一方,但一些政客出於政治目的,鼓動支持者拒絕接受法庭判決,此舉對法治傷害至深。「佔中」期間明目張膽拒不接受禁制令,極端勢力視法庭判決如無物;而馬道立前日提及的「剛過去數星期發生的事」,有指是「收地」與「襲警」兩宗案件。前者拒不遷出法庭發出禁制令的範圍,後者更出現因不滿判決而在法庭內部辱罵法官的場景,這都是過去市民所不敢想像的。有評論曾指出,這兩宗案件嚴重損害了法庭的威信,更打擊了法官地位,影響惡劣。

每一個地區都會面臨維護法治的挑戰,但香港所面臨的問題或許更為嚴峻。當法治成為工具、法庭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這絕非健康現象。

上月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視察香港時曾指出,法治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也是自由的底線,這個基石動搖了,底線退讓了,如何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

歸根結底,維護法治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特區政府和司法機關切實履行維護法治的神聖職責,絕不能姑息縱容違法行為,社會各界對那些衝擊法治底線的行為也應該嚴厲的譴責。市民盡力去維護法治基礎與對法治的信心,而法院亦需做到判決不偏不倚體現公義與公正。對於那些別有用心的反對派政客而言,是時候放下對法治的投機心態,停止濫用訴訟,回到尊重司法判決的正軌上來。

責任編輯:朵朵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