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文森)房屋署今日公佈最新公屋輪候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一般公屋申請最新平均輪候時間突破4.1年。房委會解釋,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因此公屋新增需求持續上升,房委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滿足,而土地是最關鍵的樽頸。公屋聯會表示,如果情況持續,申請家庭輪候時間或於年底升至4.5年,建議當局物色土地加快建屋,並考慮將工廈改建成中轉房屋。
房屋署公佈,一般公屋申請數目升穿15.3萬宗,最新平均輪候時間更突破4.1年,較3月時的3.9年進一步延長,而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維持2.4年。至於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數目,在6月底已達約13.5萬宗。
房委:覓地成最關鍵樽頸
房委會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一般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已超過4年,情況令人關注,反映近年政府不斷開發公私營房屋用地,但公屋供求仍然失衡,需求急增而供應增長短期未能追上。
房委會引述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指出,若目前所有覓得的土地均如期推出用作建屋,可供未來10年興建約25.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目標的28萬個仍有距離,成為最關鍵的樽頸。加上個別項目的進度受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城規會需時商議土地改劃用途、社區異議等,增加公屋供應量有極大困難,無可避免進一步對平均輪候時間造成壓力。
房委會又說,根據估算,在2016/17年度起5年期内,預計房委會和房協的公屋總落成量約為7.2萬伙,加上每年淨回收的現有公屋單位約7,000個,但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而且公屋的新增需求持續上升,故房委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滿足巿民對公屋的需求。
房委會表示,會繼續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物色土地發展公屋,包括增加已開發地區的發展密度、改劃現有土地、開發新發展區等,又指不會放棄每一塊有潛力的土地,「無論地盤的面積大小,都會『地盡其用』興建公營房屋。」
公屋聯會憂年底要排4.5年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房委會平均每年興建公屋的數字偏低,出現供應量不足的情況,若情況持續,申請家庭輪候需時會愈來愈長,年底或升至4.5年,建議政府在物色土地加快建屋同時,考慮檢討法例將工廈改建成中轉房屋,改善輪候家庭的居住環境及舒緩住屋需求。
責任編輯:王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