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黃冬、向芸成都報道)2016未來之星「星動成都·從香港出發」——成都之行於8月21日至27日圓滿舉行。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浸會大學等13間專上院校的50餘位大學生,與大熊貓親密接觸,增加對國寶大熊貓的瞭解;參訪映秀震中遺址和四川香港馬會奧林匹克運動學校,感受同胞大愛;參觀成都市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瞭解成都歷史文化和水利文明;走訪菁蓉小鎮、參觀成都大學,感受內地創新創業氛圍……
此次「成都之行」是「未來之星同學會」「從香港出發系列」第一次踏上祖國西南重鎮。同學們紛紛表示,成都之行讓大家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化增多了一分認知與瞭解。
體驗成都民俗文化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在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成都市博物館新館,20余萬件青銅器、金銀器、畫像磚、石刻、陶瓷器、書畫和木雕等各類文物,串聯起獨特而有韻味的成都故事。
香港中文大學的吳可風對成都市博物館裡的皮影戲印象深刻。「皮影戲是中國的特別藝術,需要靈活的手去操控皮影。聽導賞員的介紹,得知要令皮影原地踏在台上而且用鐵線操控皮影的手腳是十分困難的事,但皮影大師卻能一個人操控十多個皮影,十分令人敬佩。」
恆生管理學院的閔婷說,參觀成都市博物館後,才知道紙幣的最早發源地是在成都,名叫「交子」。她還關注現代發展對傳統藝術的影響,「在成都市博物館的中國皮影博物館裡,我瞭解到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導致皮影戲衰落。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藝術,十分值得我們深思。」
而在洛帶古鎮,客家土樓、廣東會館、江西會館等既有中原古建築痕跡、也依稀可見閩南粵中風情的建築,講述著「客從何來」的遷徙與發展,讓同學們大開眼界。川劇變臉表演則讓同學們見識了四川文化的魅力。
香港公開大學的房嘉煒說,「欣賞了傳統川劇和變臉,看得我真是目瞪口呆、拍案叫絕。變臉大師還與我握手,在我面前表演變臉,令我意猶未盡,至今仍歷歷在目,實在十分精彩!」
贊熊貓寶寶呆萌可愛
為期七天的行程裡,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也是同學們最期待的地方之一。同學們不僅看到了在露天園子裡玩耍的大熊貓,還在「熊貓產房」裡看到了今年新出生的熊貓寶寶,連連大呼可愛。
香港理工大學的張富城表示,很幸運在學生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可以跟「未來之星」一起到祖國各省增廣見聞,並在「天府之國」四川成都有一個完滿的結束。「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傻乎乎的匍匐在育嬰箱,心都溶化了,真的非常可愛迷人。」
熊貓的魅力還吸引了英國史旺西大學的葉振東。「我放暑假專程搭飛機回香港來參加未來之星的活動,看熊貓是吸引我參加成都之行的動力。」他笑言,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多大熊貓、熊貓寶寶以及紅熊貓,實現是過癮。
香港中文大學的董真真說,最喜歡成都的熊貓。雖然香港也有熊貓,但數量少,看的時候距離遠。「今天看到很多熊貓,它們屁股扭扭地走來走去好可愛,還有剛出生和六個月的熊貓寶寶,都特別難忘,這些是在香港看不到的。」
歎都江堰水利工程神奇
在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一直使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同學們則驚歎古人的智慧。
香港浸會大學的鄧乾錞說,都江堰水利工程讓他大開眼界。「由三部分的結構就可因應季節及天氣有不同的變化和不同的供水分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次的體驗真的豐富了我對祖國的認識。」
香港中文大學的朱敏霞也驚歎於都江堰的防洪灌溉作用延續了兩千多年,至今仍發揮著重大作用。「古代的先人們沒有現今的技術及科技,卻依然靠自身的勤勞、智慧,完成了這個偉大的工程,勇於創造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珠海學院的陳婉雯亦表示,都江堰雖為大型水利工程,有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但仍沒有破壞環境,反而美化周圍,成為聞名的景點。「這打破一直以來環境與科技不能並存的觀念。」
地震遺址感受同胞大愛
此次成都之行,同學們還參訪了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鎮,並在漩口中學遺址為遇難同胞默哀、獻上鮮花。
香港中文大學的李樂遙說,參觀漩口中學遺址絕對是她在這次旅程中最深刻的經歷。「對於生活在香港這片福地的我們,平日難以想像到遇難災民的傷痛,但透過這次體驗,我深深體會到生在大自然之下,人類是多麼渺小的存在。正因如此,我們更加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並且為提高人民對建築安全的意識作出更大的努力。」
「我在參觀地震遺址紀念館時,看到好多為賑災而犧牲的英雄。國家發生危難時,有人願意犧牲小我,這真的是值得佩服的事情。」香港樹仁大學的邱倩琪說,「導遊說汶川地震時香港人積極賑災,籌得很高的善款,其實每次祖國發生天災人禍,香港人都積極支持,這是我認為香港人很值得欣賞的地方。」
此後,同學們還參觀了由香港賽馬會援建的奧林匹克運動學校,當看到小同學將大刀和太極拳演練得有模有樣時,大家紛紛驚呼「厲害」。
香港大學的郭銘江說,他我來成都後才知道香港賽馬會在成都援建有奧林匹克運動學校,培訓國家未來的運動員,「我覺得賽馬會也為香港添了一些光。」
香港理工大學的余少立亦說,在香港賽馬會援建的運動學校中,可以看到蓉港兩地同心同德的努力。「這次的成都之行,讓我親身體驗了這麼精彩的四川,如果有機會,我還再來的。」
交流團訪蓉期間,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廖仁松會見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未來之星同學會主席歐陽曉晴一行和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等香港院校的青年學生代表,並歡迎港生來蓉發展。
成都創新創業經驗可供港借鑒
(記者 黃冬、向芸成都報道)從2015年啟動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的成都,正以擁抱全球「雙創」力量的胸懷,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不管是參觀成都的創客小鎮——菁蓉小鎮,還是與成都大學菁蓉學院的大學生們交流,都讓港青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創新創業氛圍。
「我想用傳統與創新來形容成都。」香港中文大學的董真真說,成都保留了幾千年的文化,但又通過創新創業來鼓勵和幫助年輕人實現自己的夢想。「香港和成都都有園區,會提供很多資源和一些資金上的幫助給青年人。香港同學國際視野比較廣,很多新產品一出來就知道,能跟上世界的步伐;而成都同學有導師做『智囊團』,只要有夢想,會有導師幫忙去把主意實現。」
香港大學的吳志銳說,本次成都之行最令他感興趣的就是參觀菁蓉小鎮。「現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流行創業文化,而香港的創業文化也頗為盛行。但香港政府對創客的支持十分不足,只是提供小量資金。可是在菁蓉小鎮,政府對創客的支持十分全面。除了提供房屋和生活上的資助,還有很多專家為他們提供意見,令創客的夢想真的能夠持續下去。」
恆生管理學院的羅映佩亦希望香港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幫助香港年輕人創業。「很高興可以參訪菁蓉創客小鎮,瞭解四川和成都年輕人創業的情況。其中當地政府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津貼,例如三年免住宿租金等,減少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的負擔,令他們專心開創自己的事業。」
香港理工大學的區偉民則希望日後可以有機會知道更多內地的創業計劃、平台和比賽。「因為在內地和香港,創業風氣都日益盛行。」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歐嘉富說,很欣賞成都政府願意投放資源給青年人,建立菁蓉小鎮,藉此提供一個小地方讓充滿創意理念的青年人聚集起來。「香港也可以嘗試傚法成都。」
學生感言
多角度瞭解成都歷史和發展
離香港航程兩個多小時的成都氣溫適中,感到熱的時候送贈的扇子亦可大派用場。是次旅程造訪了許多博物館,包括蜀錦織繡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及國際友城館,讓我能夠從不同角度瞭解四川和成都的歷史文化以至現代的發展。
四川的食物跟香港頗不一樣,當地人無辣不歡,給我們安排的伙食非常豐富,菜式琳琅滿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傷心涼粉」以及豬腩片切開包紅豆沙餡的菜式。有一晚特地安排我們品嚐四川麻辣火鍋,對於嗜辣的我來說是開心的一晚。
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洛帶古鎮,我親歷了客家人的土樓,特別的格局使居民關係更融洽,土樓內的房間現已翻新為展館,琳琅雕塑精美。
行程中地震遺址和熊貓是我的初衷。地震遺址中,坍塌的學校、新建的紀念館、凝結的時鐘,彷彿將事發當時的情景重現,我們的心情不禁變得沉重。人們來到汶川,不應是輕鬆遊玩,而應對歷史借鑒警惕,並憧憬將來,現時災區重建如火如荼,但願災民能埋藏瘡疤並努力活出將來。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有很多大熊貓,也有更多小熊貓和熊貓寶寶。後者更使我眼前一亮:實在非常可愛﹗我不斷的拍照,因為在香港不能親眼目睹熊貓寶寶,保育人員小心地照顧著他們,真不愧為可愛的國寶。
最後一晚我夜遊了錦裡,這條街道非常古色古香,設計極具特色,有夜市店舖,有表演,有酒吧,有小橋流水,有魚療,有兔肉……小小的地方五臟俱全,如有人問成都有什麼街道好走,這是必然答案。(文:香港大學 郭銘江)
走過千年 感受古蜀文明
湖南一帶有楚文化,江蘇地區有吳文化,成都平原呢?有蜀文化。這亦是我在成都中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體驗。
蜀文化,與一般中原地區的文化不同,它有著自己的古蜀文明,直到春秋才被秦所滅。成都就有著記錄這古蜀文明的兩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和金沙遺址博物館。這一次我們參觀的是金沙遺址博物館,裡頭的展品和內容都開啟了我的新世界大門。我們從小瞭解到的是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文明,但博物館展覽的是古蜀文明,跟其它博物館所見到的展品風格形象完全不同,可謂獨一無二,其中開國君主蠶叢的青銅人像,那方臉縱目寬嘴的形態,更是與中原所出土的青銅人像完全不同,是古蜀文化特有的。博物館裡還有一個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其中不但反映了先人對太陽和鳥的崇拜,還反映了當時高度發明的文明──人民有技術和能力製作出如此精細的金飾,可以說這博物館具有極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另一方面,在成都市內,我也發現了到處皆有太陽神鳥的標誌,無論是建築物的裝飾、橋樑的雕刻、都會有太陽神鳥的元素,這說明古蜀文化已經融入到成都人民的生活中。
成都有著千年歷史的沉澱,我們從金沙遺址出發,走到都江堰,經過武侯祠和錦裡,直到天府廣場,彷彿已經走過了幾千年,歷史雖然消散,還是會留下陳跡,我們現代的人,還是能夠感受到成都幾千年所留下的沉澱物。(文:香港樹仁大學 吳艷玲)
責任編輯: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