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各界攜手助港台學生零距離體驗上海

2016-09-19
港台青年暑期實習交流組織方分享會首次在滬舉行 本報記者夏微攝港台青年暑期實習交流組織方分享會首次在滬舉行 本報記者夏微攝
今年暑期來滬實習港生到訪駐滬辦 本報記者夏微攝今年暑期來滬實習港生到訪駐滬辦 本報記者夏微攝
港生走入滬上人家「做一天上海人」港生走入滬上人家「做一天上海人」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夏微上海報道)近年來,內地的飛速發展和開發開放使得越來越多的港台地區青年有意到內地,瞭解國情,體驗發展,交流溝通。而上海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港台地區青年的包容,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和有關機構的支持,還有上海豐富的歷史人文和社會資源,不僅令港台青年來滬交流的項目在數量上有了突破,在形式上也愈發多元化、愈發深入。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就有超過40個團體,逾2000名港台學生來滬交流,而提供實習並參與交流活動的駐滬企業超200家。在眾多活動組織者和支持者看來,各方團結一心,為的就是讓港台青年們可以「眼見為實」,零距離體驗上海,感受內地城市風貌。

行程接地氣 生活點滴震撼心靈

「近來,由於一些政客和媒體的導向使得部分香港青年對祖國產生了負面情緒,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希望通過交流,幫助他們打開心扉,消除障礙,讓他們零距離地感受內地城市風貌,並把他們親眼所見,親身所感帶回香港,把更多正能量帶回香港,讓更多香港人認識到祖國的發展,同時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滬港青年會主席麥德銓表示,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他們設計的實習計劃「很接地氣」——除了面對面與在滬生活工作了十餘年的港人交流,聆聽他們眼中心中的內地城市外,學生們更是深入到了他們所學專業的行業企業,體驗內地職場文化,見證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不僅如此,記者從多個實習團組織方瞭解到,由於上海市政府和有關方面的支持,來滬交流的港生們還親臨了商飛大飛機的生產線,「我們通過這樣的交流給學生們講故事,講中國在建造大飛機過程中的艱辛,讓學生理解到國際關係的複雜和國家科學進步的水平。」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執行委員高鼎國表示。此外,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上海副會長陳詠東稱,參觀上海各大科技園區的經歷,也讓學生們可以更為直觀地瞭解了內地的科技發展,從而和香港的科技發展作對比,「希望學生來到上海後,通過瞭解上海的經濟、瞭解上海的社會,從而消除他們曾經對上海或者對國家的那些』不理解』。」

特別是在近距離接觸了航天研究院火箭生產線後,「香港學生很是震撼,他們往日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去增強國防意識。」麥德銓還告訴記者,「由於此前一些事件的影響,部分香港青年對警隊等人員產生了牴觸情緒,所以在今年的實習交流中特別增加了上海特警隊的參觀,通過這個活動讓他們瞭解到了這些人員肩負的責任和人性化的一面。」

政府及企業全面通力增進交流

「其實對香港學生來講,在實習這件事上有很多選擇,比如在香港做暑期工,可以賺取不少錢來負擔學費。」滬港經濟發展協會、上海香港聯會會長姚祖輝表示,為了鼓勵學生來滬實習交流,香港特區政府給了極大的支持,「我們8周的實習費用約20000元,其中有12000元至15000元是民間事務局撥發的資金,另一部分由我們協會承擔,學生們只需要出3000元左右就可以。」不僅如此,作為滬港青年實習交流的主要發起人,姚祖輝坦言,僱主也愈發支持實習交流項目,「最初只有個別香港企業參與,如今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企業都能為學生們提供極好的實習機會,明年又將新增60多個崗位。」

記者還從閔行區海聯會副會長彭煒林處獲悉,為提供持續有效,且能吸引香港學生來滬實習交流的平台,將「打短工」變為「做長工」。上海閔行區特別選擇了一批優質企業結成聯盟,「保證每個企業每年有固定的職位供港學生選擇,並在這個基礎上成立了上海第一個港澳學生實習基地,確保香港學生學有所得。」

另據上海市台聯秘書長李海泳介紹,2004年以來,滬台中學生才藝交流平台一直是兩地學生交流活動的亮點,「調查顯示,通過交流對大陸印象比來之前好的占比達85%,沒有變化的站15%,變差的占比為0%。」

交流活動需要久久為功

對於眾多的交流項目,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上海海外聯誼會會長沙海林表示,「年輕人可塑造性很強,為了給他們樹立正確的認知,直接的交流和親身的感受很重要。交流活動很好的一點在於沒有把一個我們認為正確的、現成的答案教給他們,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看,去想,去感悟,最後自己得出結論,這點是不能替代的,必須讓他們自己做。先要瞭解,瞭解中才慢慢會有理解,理解以後慢慢就會產生感情,最後才會上升到責任。」

沙海林稱,「希望交流活動持續進行下去,有很多事需要久久為功。希望交流活動擴大覆蓋面,使受益的青年學生更多,此外,活動要深化,由利益共同體到命運共同體,進而深化成為民族尊嚴共同體。 信息化時代網絡通訊便捷,但是絕對代替不了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希望在瞭解上海建設的同時,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責任編輯:吳筱惟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