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馬琳 北京報道)近期,多起中資企業海外併購計劃「觸礁」,包括德國撤回了對中國福建宏芯基金(FGC)收購德國芯片設備製造商愛思強的「通行證」,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的「世紀並購案」可能將面臨冗長的調查期。有統計顯示,自2015年年中以來,已有近400億美元的中資收購計劃遭到否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本報記者指出,政治因素是當前中資海外並購頻頻遇挫的主要原因。任何一個國家在面對手握重金的中資企業時難免會因不了解而產生恐懼、敵意。中國企業「走出去」應循序漸進,也要採取適當措施倒逼相關國家的安全審查機構提高透明度、公平性。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快速擴張步伐,似乎開始遭遇西方國家的牴觸情緒。本週一,德國經濟部撤回了對中國福建宏芯基金(FGC)收購德國芯片設備製造商愛思強的「通行證」,並稱將重新開始審查。
原來這一併購案已接近尾聲。9月8日德國批准FGC收購愛思強約65%股份,總價值約6.7億歐元。21日,FGC對愛思強的收購要約結束,倘若沒有這一變數,該筆交易本可以順利通過。
還是本週一,中國化工44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的「世紀並購案」亦生波折。當天,中國化工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向歐盟的一項競爭調查提交讓步,意味著該交易可能會被拖入冗長的調查程序之中,調查期可能長達五個月。雙方此前預計,收購交易將於今年年底之前完成。
上述兩起並購案「觸礁」只是中資海外並購遇挫的最新案例。有統計顯示,自去年7月以來,中國買家總共放棄了11項大型收購,受阻交易的總價值達到389億美元,相當於過去16個月期間宣佈的全部交易的14%。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本報記者指出,政治因素是中資海外並購頻頻遇挫的主要原因。不少國家擔憂並購會威脅其國家安全,造成關鍵技術流失,往往以中國沒有給予外國投資者完全對等的市場准入權為由,直接禁止中企的併購行為。
「任何一個國家在面對手握重金的中資企業時難免會因不了解而產生恐懼、敵意,雙方的互相了解需要一個過程。」宋清輝說,每一起成功的併購案都要經歷一波三折,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循序漸進,要充分了解所在國的各項法律政策,不可操之過急。如遇到投資糾紛,要積極要求仲裁裁決等措施。同時,中國政府也應未雨綢繆,督促所在國政府對「國家安全審查」給出準確定義,倒逼相關國家的安全審查機構提高透明度、公平性。
責任編輯: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