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日韓15-19世紀繪畫首聚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6-11-04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孫琳 北京報道)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合作舉辦的「東方畫藝——15至19世紀中韓日繪畫展」 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從三家博物館的繪畫藏品中分別精心挑選了中國明清時期,韓國朝鮮王朝時期,以及日本室町、江戶和明治時期的文人畫、風俗畫和佛教畫共計52件(套),既顯示了各國繪畫的民族特色,又展示了相互的關聯和影響。

這中、韓、日三家國家博物館第一次合作舉辦的繪畫展覽。在展覽中,觀眾不僅可以從東方繪畫這一宏觀視角,欣賞到三國的傳統繪畫;還可以對三國繪畫進行比較,通過繪畫中呈現出的基本相似與局部相異,看到三國在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和各自特點。展期為一個半月,至2016年12月18日閉幕。

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文人畫、風俗畫和宗教畫。

第一部分的展覽中既有中國明代「吳門四家」文征明、唐寅的山水畫,又有清代「四僧」朱耷、石濤的花鳥畫。其中明代文人山水畫開山人物王紱所繪的《北京八景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級品,是現存王紱作品中水準最高之作,代表了明初文人山水畫的面貌。

韓國在高麗王朝就接受了中國文人畫的理念。至朝鮮王朝,文人畫家們在與中國頻繁交流的同時,發展了蘊含獨特民族風格的繪畫。展覽中宗室畫家李巖的《母犬圖》,因為描繪了典型的韓國小狗,展現了朝鮮王朝文人畫家的情趣,在韓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文人畫學習和借鑒了中國文人畫的風格技法,並加入日本原有的繪畫傳統,將本民族的審美與意趣融合其中,形成了筆墨簡練、色彩細膩、富於裝飾和俳諧詩入畫的民族特色。此次展出的日本文人畫大師與謝蕪村所作的《山野行樂圖屏風》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為畫家依據自作俳諧詩和中國晚唐詩人杜牧的五言律詩《早行》意境所作。

展覽第二單元為風俗畫。

中國的風俗畫歷史悠久。至明清時期,風俗畫在繼承和延續兩宋風格的同時,著力描繪鄉村世俗和城市平民生活,並顯示出傳統風俗題材與文人畫風的融合。展覽中不僅有反映明清時期物質生產與生活的《滄洲漁樂圖》、《潞河督運圖》,還有表現百姓歲時節日和娛樂休閒的《鍾馗出巡圖》、《天後宮過會圖》。

朝鮮王朝後期的風俗畫是韓國最具特色的繪畫之一。以金弘道和申潤福為代表的風俗畫家,通過生動的構圖和簡潔的筆觸,真實地表現了傳統農耕社會的日常活動和詼諧場景,以及都市官僚和市民階層的生活,反映了當時農商經濟的發達和城市消費文化的擴展。展覽中的《戊申進饌圖屏風》是19世紀朝鮮皇宮行事圖的典型之作,為研究宮廷風俗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日本的風俗畫出現於最具平民色彩的江戶時期,風俗畫的世俗主題和華麗色彩受到富裕商人和城市平民的喜愛。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產生了反映市民審美意識的風俗畫——「浮世繪」,它不僅成為代表日本的美術作品,而且對西方畫家產生了一定影響。此次展出的「浮世繪之祖」菱川師宣創作的《浮世人物圖》描繪了人們在江戶名勝淺草寺遊玩的場景。

展覽第三單元為佛教畫。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明清時期,漢傳佛教畫在繼承唐宋風格的基礎上有所變化,水陸畫、觀音像和羅漢像尤為盛行,表現出世俗化和文人化的傾向。展覽中的《護法天王像》顯示出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滲透與融合,為典型的明代漢地天王像。

公元4世紀,佛教由中國傳入韓國。朝鮮王朝實行崇儒抑佛政策,佛教備受打擊,但在民間卻得到廣泛流傳。因佛教與民間信仰相結合,這一時期的佛教畫帶有濃厚的世俗色彩,並發展出新的主題和風格。此次展出的《甘露圖》體現了18世紀朝鮮王朝此類繪畫的特徵,是為超度和撫慰在壬辰之亂時參與錦山之役的義僧而作。

538年,佛教經朝鮮半島的百濟正式傳入日本。至江戶時代,服務於寺院和將軍的繪佛師創作了大量畫面精緻、色彩鮮艷而富於裝飾性的作品,摻雜著欣賞性元素的華麗風格是這一時期日本佛教畫的特點。展覽中的《當麻曼荼羅圖》是江戶時代前期至幕府時代末期繪佛師家族——神田家族的第八代傳人神田宗庭隆信所繪,全畫佈局完美,技巧高超,保存良好,充分體現了江戶時期佛教畫色彩細膩艷麗的特點,是瞭解幕府御用繪佛師繪畫活動的一件珍貴作品。

責任編輯:楠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