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北京文物局發佈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考古新發現

2016-11-24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聰 北京報道)今日上午,北京市新聞辦公室與北京市文物局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以來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總體情況進行介紹。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表示,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來自全國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團體領隊資質的單位,總人員達2000餘人積極支援副中心建設,共同完成了101.3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共發掘戰國-清代墓葬1092座、漢代城址1座。於平指出,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於平介紹,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責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通州區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後北營村、古城村等地區展開了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她表示,勘探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大小,以及4萬平方米的發掘任務,共發掘戰國-清代墓葬1092座、漢代城址1座、漢唐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出土各類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萬餘件(套)。

於平表示,考古發現的延綿連續的地層既有自然堆積也有人為堆積,還有地震形成的斷裂層,為瞭解通州地區2000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地關係提供了證據。大量戰國-漢代墓葬形制多樣,為研究北京戰國晚期到漢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大量文物為探索北京東部地區漢代以來的社會文化面貌、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度和分佈、喪葬習俗等提供了證據。考古資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於平補充指出,考古資料還表明,副中心的考古發現與天津、河北等地的同類遺存極為相似。京東、津西、冀中地區,自古以來文化面貌上呈現一體性。這裡是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區域,由此孕育了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文化。考古發現豐富了副中心地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底蘊。

談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過程中考古發現中的亮點,於平介紹,路縣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區唯一的秦漢城址。據悉,經過初步考古勘查,結合古城址的具體情況可將古城遺址分為城牆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四部分。於平強調,它在北京作為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經濟、軍事意義。

針對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工作,於平介紹,目前,通州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項目236處,已公佈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46處。於平指出,2000年到2015年期間,北京市區文物部門共完成50餘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護工程,共投入經費總計約1.4億元,使三教廟、燃燈塔等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得到全面的保護,一批文物建築修復後對社會開放。

展望未來,於平透露,下一步,北京市將依據北京「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北京「三個文化帶」發展規劃,推進京東大運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復展示中心文化項目,打造「三廟一塔」為中心的「通州味」傳統文化圈,打造通州、張家灣、漷縣古城及漢城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景觀,建設以展示運河歷史文化和舉辦高端文物展覽、重大文化活動的副中心現代化博物館和一批歷史文化展覽參觀場所。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