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丁肇中AMS太空實驗改變人類對宇宙線認識

2016-12-09
  AMS太空實驗改變人類對宇宙線認識(山東大學供圖) AMS太空實驗改變人類對宇宙線認識(山東大學供圖)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胡臥龍)當地時間12月8日,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佈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測了宇宙線中正電子流強,正電子比例,反質子-質子比,以及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強,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線的認識。

AMS熱系統總負責人、山東大學空間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林教授表示,AMS測量的這些涵蓋多種宇宙線粒子的精確而獨特的數據,不僅是拓展了人類已知的邊界,也是拓展了未知的邊界。他比喻稱:「如果說我們之前對宇宙線的認知是一隻乒乓球的範圍,現在已經擴展到了一隻足球的面積。」

近一百年來,有很多對電子、正電子和質子流強的測量。這些測量的誤差很大,導致了很多不同的理論模型。AMS揭示了與以往實驗結果所不同的新信息,這大大的改變了對宇宙線的認識。同時,AMS用了5年的時間準確分辨出349000個反質子事例。宇宙線反質子的實驗數據是瞭解宇宙中反質子起源的基礎,同時它將提供對新物理現象的理解,改變了幾十年來對宇宙線的普遍認識。

AMS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計劃之一,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具有開創型的大型科學實驗。目前,AMS已經收集了超過900億宇宙線數據,主要物理結果已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山東大學於2004年3月參加AMS項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熱系統總負責人,全面負責AMS熱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與實驗。歷時7年完成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運行的粒子探測裝置AMS的熱系統,解決了太空粒子探測的關鍵工程問題。

程林教授領導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高工、美國宇航局等不同單位的三十多位科學家共同工作,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利用週期性大溫差變化和大熱容介質傳熱動態響應特徵保持探測器溫度平衡的新方法,為大科學儀器空間運行的熱控制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悉,在AMS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之後的5年中,程林教授帶領山東大學熱科學團隊繼續全面負責熱系統運行與監測,承擔了96%的工作量。根據太空運行的實際數據,修正和新建了熱控制模型,以應對不同的極端條件。

2004年至今,山東大學先後有60人在歐洲核子中心、意大利CGS、歐洲航天技術中心工作,不斷為AMS探測器的建造和數據分析做出重要貢獻,山東大學的工作是AMS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責任編輯:高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