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英街打造商貿旅遊特色小鎮

2017-06-20
波記百貨開業有30年(記者 石華 攝)。

波記百貨開業有30年(記者 石華 攝)。

李天送一家在中英街祖業開店(記者 石華 攝)。

李天送一家在中英街祖業開店(記者 石華 攝)。

李天送(記者 石華 攝)。

李天送(記者 石華 攝)。

 泰日台藥店靠貨真價實一直傳承30年(記者 石華 攝)。

泰日台藥店靠貨真價實一直傳承30年(記者 石華 攝)。

中英街街景(記者 石華 攝)。

中英街街景(記者 石華 攝)。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 記者 石華)香港回歸後中英街「購物天堂」的稱號逐漸褪色,然而即使失去了商業地位,但作為深圳八景之一的「中英街」經過改建後,目前,已轉型為集旅遊、觀光、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特殊城市生活區。20日,記者從中英街管理局獲悉,中英街正在通過科技智能化手段提升通行效率,年底還有望取消辦證工本費。

人文商業吸引百匯坊入住

香港的連鎖商戶百匯坊在中英街開業已經有兩年多了,去年,黃子和又在中英街開辦了一家,他看好中英街的前景,也有一種愛國的情結。

據百匯坊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店裡賣的最好的就是奶粉、尿布、藥酒以及化妝品。雖然近年來海淘、阿里等電商紛紛崛起,但實體店仍有優勢。「目前,政府為了支持中英街的發展,將辦證時間從三個月一次改為了一個月一次,人流有所恢復。」工作人員稱,海關打擊水客的力度加大,生意也跟著有了好轉。

曾經繁榮興旺的中英街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單一的商業手段已經難以維繫中英街當年黃金街的美名。「打造歷史文化名街,以文化旅遊促經濟發展的想法早年便已成型。」據中英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中英街的轉型便是讓歷史文化「活」過來,自歷史文化發展目標確立以來,鹽田區政府投資了5000萬元修葺建設騎樓、古塔公園、回歸廣場、浮雕牆等中英街十大景點。「現在每年的客流量總體維持在300萬左右,最高峰時達到每天1.5萬人。」

沙欄嚇村在中英街的文化轉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沉睡200多年的傳統麒麟舞陸續被挖掘,「天後宮」和「吳氏宗祠」得到修復,瀕臨失傳的天後寶誕慶典儀式也獲得傳承,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面世等,這些充滿歷史文化風情的中英街文化逐漸取代商業成為吸引遊客參觀的重點。

貨真價實堅守30年老店

目前,華界中英街一共有147家商店,登記過的商舖中只有6家是原籍居民經營,如實惠、波記、泰日台等,雖然客流量難以恢復往日排長龍的狀況,但是他們依舊選擇堅守,為的就是傳承一種精神——貨真價實。

1979年,大榕樹旁的泰日台藥店開業,目前店裡除了木質櫃檯換成了玻璃櫃檯之外,其餘的裝修、地板都是開業時的樣貌。老闆李天送是一名充滿活力的港人,他帶著家人在這裡營業已經30多年了,與周圍的街坊都有很深的感情。「哪家孩子病了來買藥,如果沒帶錢就先拿藥,過幾天街坊一定會送錢過來。」

「我們店的名字叫泰日台,顧名思義,開業時只賣泰國、日本和台灣的藥,大概有50多種,現在藥品有幾千種,涵蓋了世界各地。」李天送告訴記者,這家店面是自己的祖業,所以經商必須貨真價實,不僅贏得街坊的信任,連部隊和政府機關也來他的店裡買藥。

隨著深港合作進一步加深,深港兩地民間對中英街商貿旅遊價值都有強烈的共識,為未來深港合作創新中英街發展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據李天送介紹,有人曾出十幾萬的月租承租他的店面,被他毫不猶豫的回絕了。「說到底還是捨不得,有一份感情在裡面,這家店面永遠會傳承下去。」

回歸後中英街成為歷史符號

1999年,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孫霄出任首任館長。他認為,如果中英街沒有改革開放,就是一條軍事分割線。而香港回歸後,中英街已成為歷史文化的符號。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夜,整條街很安靜。孫霄回憶說,7月1日清晨中英街的居民都起得格外早,就連許多平常看不見的老人都走出了家門。人們在中英街上組成慶祝回歸的遊行隊伍,下午還在中英街「回歸廣場」舉行了「中英街兩邊居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大會」。

2009年,該博物館與香港國民教育中心開展「中英街文化之旅」的活動。孫霄回憶說,當時是香港國民教育中心主動聯繫的博物館,港方認為,回歸後需要加強香港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當時香港年輕人只知道香港回歸,卻不清楚香港是如何分割出去的,而在這方面,中英街的界碑記錄下了當年的歷史。」

2001年,深圳市鹽田區政府修建了一座警世鍾亭,翌年舉行第一屆鳴鐘儀式。每年3月18日作為中英街的警示日,來自深港兩地上千民眾聚集此地舉行鳴鐘儀式,如今已經鳴鐘15個年頭。


責任編輯:高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