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今春在港期間,朋友與我說起這樣一件往事:1995年6月,每年舉辦全球最傑出領袖人物評選的美國《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已死」為題,預言九七回歸後香港將會出現大倒退,認為沒有「明天會更好」,香港前途將「玩完」,又聲稱北京將插手香港,將犧牲香港在世界關鍵角色地位。回歸後,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香港依然保持繁榮穩定,市民安居樂業,不斷取得發展進步。2007年,《財富》雜志則見風使舵,刊文《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改口承認「我們錯了」,指關於「香港之死」的報道確實過於誇大而導致誤判。
回望歷史,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當年所謂「香港已死」悲觀論調不攻自破,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依然熠熠生輝。而相形之下,曾經的殖民統治者大英帝國則陷入經濟衰退、脫歐、恐襲等泥潭之中,正在苦苦掙紮。
到底如何看香港回歸以來的變化發展?就這個話題,曾與華閩旅遊酒店預訂中心總經理劉以誠先生等年輕時摯友作過多次長時間交流。這些在香港謀生發展三四十年的朋友表示,盡管香港在轉型進步發展之路上走得比較艱難,但回歸這20年來香港在經濟發展、財富增長、城市建設、社會管理等各方面還是有明顯進步,日子過得比回歸前更好。
首任特首董建華的表述則更為精準具體:香港回歸20年來,法治、自由市場經濟、國際化程度和市民生活方式全部得以保留,而20年來經濟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長,經濟繁榮得以維持,「無論以什麼標準看,香港『一國兩制』的實施都是成功的」。董建華強調,主張「獨立」或反對「一國兩制」的人是絕少數和不得民心。
近年來,香港發生了「佔中」、旺角暴亂等一系列事件,吸引了國內外關注的眼光。香港從一塊資源貧瘠之地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奠定了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伴隨著城市的成長,絕大多數香港人的價值取向是發展經濟、熱愛家庭、勤勞敬業、遵紀守法等。現在,香港社會生活中怎麼會出現「泛政治化」現象呢?這座「東方遭遇西方」的城市到底怎麼啦?
產生這些社會現象的成因非常複雜,學界和輿論界關注分析文章很多,梳理一下主要體現在:一是貧富差距,在資本與勞動兩者關係上,資本權重與控制能量過大,社會財富增量朝著資本、富豪一方集聚,導致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帶來社會不同階層的分化撕裂;二是青春迷茫,高房價、高租金、高成本使80後、90後年輕人感到生活壓力較大、發展前景欠佳,產生焦慮和抗爭情緒;三是心態失衡,相比較於內地持續高速發展,香港發展速度明顯緩慢,甚至於在GDP總量、勞動者收入、生活品質等方面有被毗鄰的深圳趕超趨勢,使一些香港人心態感到有所失落。再加上全球大環境格局變化,香港確實面臨著「女媧補天」、轉型發展的全新機遇與嚴峻挑戰。
說白了,這些年造成部分香港人不太開心的理由不外乎這樣幾點:房價太高、工資漲得太少、「自由行」偏多、好學校難進、生活壓力太大、活得有些累。說到底,就是世界各國各地區面臨的共同話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如何化解近年來香港社會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當今香港首要任務,這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香港人共識。從首任特首董建華、「一代人成長起來的富豪」李嘉誠,到專家學者、媒體人士乃至普通市民,社會各界紛紛為解決民生難題出謀劃策,寄托建設更美麗、更美好、更美譽香港願景。
值得期待的是,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7月1日宣誓就職。習近平主席讚揚林鄭月娥愛國愛港立場堅定,並指她行政經驗豐富,具有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在香港社會認可度一直很高。
確實,林鄭月娥見證、經歷、參與了香港回歸、發展歷程,在宣誓就職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位女性行政長官前夕,她在接受媒體集體采訪時表示,過去20年,「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非常成功,它維護了香港持續繁榮、穩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地位更加穩固。
在談宣誓就職後施政重點、工作規劃時,她表示重點解決房屋等問題,落實競選期間提出的3個方面問題要優先處理的承諾:第一是土地房屋;第二是教育;第三是經濟發展。
顯而易見,林鄭月娥傾情關注的施政治港重點,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她提出,政府不但要當好「服務提供者」和「監管者」,還要成為「促成者」及「推廣者」。
相信在林鄭月娥及其團隊帶領下,香港人一定會更加團結、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軌,回復有效施政,恢複建設發展,用經濟轉型進步、緩解民生問題之策之力之功,化解政治困局,促進香港社會平衡協調可持續穩定繁榮發展。
(作者何建華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香港大公文匯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