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日報評論員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由29名採訪對象的口述彙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其中既有曾經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這些受訪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贏得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潮頭,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提出了科學系統完整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領袖的成長不是偶然的,領袖思想的形成總是有源頭的。196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深深鑄就了一位人民領袖的愛民為民情懷、勤奮好學精神、艱苦奮鬥品質、苦幹實幹作風。
「近平還是那個為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後生』」「他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面貌」「近平這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志存高遠。但他的遠大理想,恰恰不是當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為老百姓辦實事』」……七年知青歲月,青年習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鄉們甘苦與共,用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從心底裡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裡,這樣的愛民為民情懷孕育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由此,便不難理解他為什麼反覆強調「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什麼要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為什麼勉勵當代青年「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他碰到喜歡看的書,就要把書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細研究透徹」「上山放羊,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癡迷」讀書,「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習近平總書記後來回憶道:「我並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這種勤奮好學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軌跡。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昇華」「對近平的思想和價值觀起作用的,並不是標語、口號和高音喇叭的灌輸,而是知青歲月那日復一日艱苦的生活和勞動,是當年同我們農民兄弟朝夕相處的那二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闖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不僅磨煉了吃大苦、耐大勞的意志,還鍛造了不避艱辛、不怕困難的品質。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一系列講話和回信中,我們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艱苦奮鬥中錘煉的意志品質。在成長和奮鬥過程中,有緩流也有險灘,有喜悅也有哀傷,我們要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堅持艱苦奮鬥,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闢人生和事業前程。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拚命幹,從來不『撒尖兒』」「他當了梁家河的村支書,帶領大家建沼氣池,創辦鐵業社、縫紉社,我一點都不吃驚」「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時候,就發現他這個人有一股鑽勁,有強烈的上進心」……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也是苦幹實幹的七年。在這七年裡,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動詮釋了他說的那句話:「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在這七年裡,他扎根黃土地,於實處用力,用青春書寫了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華彩篇章。「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青年要敢於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扎扎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實字當頭、以干為先,把自己創新創業夢融入偉大中國夢,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了我們青春答案,為青年學子樹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樣。廣大青年要像習近平青年時代那樣,扎根中國大地,洞察國情民情,樹立起與黨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把無悔的青春刻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責任編輯:Can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