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于海江、實習記者吳千 哈爾濱報道)24日,「第九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分論壇在哈爾濱召開,來自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對文學、文化、書法、藝術評論與創作、美術教育、藝術教育、舞台藝術、攝影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86歲齡的台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劉國松表示,世界上分東西兩大畫系,東方畫系是水墨畫,西方是油畫,雖然用的材料和技法,以及呈現的作品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精神上是藝術家追求的過程,在繪畫形式上,是從寫實,經過寫意,到抽象概念的一種表現。同時,劉國松以其自身的藝術探索和藝術實驗為與會的專家學者帶來了很多啟發。
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兩岸四地的文化和文明是一樣的。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傳承,在文化藝術領域,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各具價值。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多包容,互相吸收,加深交流,共同開拓和展現當代中國文化的精神風貌。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誌慶說,文化傳承和國家形象塑造,必須面對國家形象日益受到國內和國際的關注和全球化的進程。活化傳統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認識文化及其認同的歷史性,積極尋求文化的現代轉換,運用學術的力量、民間的力量和年輕人的力量,利用新媒體等各種方式,提升文化發展的動力,尋求現代傳統的轉化。
香港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稱,希望中國的觀眾對博物館重視起來。博物館的展覽,其實就是揭曉中華文化各式各樣的故事,有古時的,有今天的,有傳統的,有現代的,有歷史的,接受我們中華文化,博物館這個平台就非常適合。很多觀眾都希望透過博物館的展覽學點東西,了解過去的文化和歷史。
香港藝發局委員及藝術評論組主席盧偉力稱,中華文化創新,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對中華文化的掌握,所以對文化歷史要做深入根本和細緻清楚的研究,並且將其提升到一個高度,還要開放胸襟去吸收其他各地不同的文化形式,想像文化在當代社會有什麼實際的功用,可以引起現代孩子的興趣,作為活化的一種方式,互動、衝擊和反思,是得到刺激和養分的非常好的方式,來做文化的創新。
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表示,文藝批評不只要確定作品的地位,同時要鞭策作品提升的價值。在時代性方面,要繼往開來傳承中華文化,同時啟發未來的文化,另外還要重視地域性,「兩岸藝術發展道路不同,但是文學藝術沒有疆界,文化藝術要擺脫地域性、人為性和世界性,要能夠滿足各個地區人類的精神需求和藝術需求,但是同時又要保持地域性,因為沒有地域性這個作品就沒有鮮明的特點和特色。」
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署理院長、華僑大學高級研究員、文學博士研究生高勝文表示,澳門回歸以後,文化發生了很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有了7000多個文化社團,其中有大量的文藝社團,而且還得到了基金會的大力的贊助,這對於澳門的文化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高勝文說,目前澳門的評論社團比較少,只有三個,希望未來文藝評論在澳門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據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周由強稱,兩岸四地的專家學者在此次論壇中,共同為加強文藝評論繁榮發展當代文化藝術建言獻策,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提供了智力支持。
責任編輯:梁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