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日」落西峽盧溝村馬鞍橋

2018-07-07

【文匯網訊】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北京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到一九四五年在河南西峽盧溝村馬鞍橋「最後一槍」結束,華中強發現了這一地緣巧合。他說,中國抗戰史上這兩個大寫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名連在了一起,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華中強(右)和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李漢軍,在河南西峽馬鞍橋抗日戰爭紀念碑亭合影。

華中強(右)和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李漢軍,在河南西峽馬鞍橋抗日戰爭紀念碑亭合影。

七七事變後,日寇曾叫囂「三個月打敗中國」。從甲午戰爭到侵佔東北,日本每打一仗,就逼中國簽約割地,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血與火的八年,國、共兩黨從大的方面擯棄前嫌,以改變國家命運為前提,一致抗日。華中強認為,西峽口抗戰很好地詮釋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缺一不可、軍隊與民眾的血肉關係。這是抗戰勝利的根本,亦是抗戰精神的精闢註解。

他分析道,西峽口自古以來就是秦楚古道(豫陝公路)上的一個狹關隘口、戰略要地;且民風彪悍,守土不屈。上世紀二十年代別廷芳在此搞地方自治,訓練民團,製造槍炮,發展經濟,集聚了保家衞國的力量和本錢;河南大部分淪陷後,像河南國立一中分校、黃河水專、河北育德中學等很多學校都遷到西峽口,共產黨的全民抗戰的先進思想通過學校、學生,在西峽口得到了很好的嫁接與發酵,「寧可熱血流,不當亡國奴」。當日寇入侵的時候,人人拿槍、家家上陣,整個西峽口草木皆兵,傾家蕩產打日寇,致使鬼子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難展伎倆。從這個意義上講,「日」落西峽口,順理成章。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