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土地房屋問題是目前香港社會面對最嚴峻的問題之一,特區政府亦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9月1日出版的香港《紫荊》雜誌刊載有關土地政策的多方討論。多位人士指出,填海覓地是解決相關問題重要的可行選項。
據中新網報道,香港新社聯理事長陳勇指出,填海一直與香港發展密不可分,但近10年填海工程停頓。既然不同持份者在收地問題上爭論不休,與其蹉跎歲月,不如衝破「海不能填、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地不能碰」的思想框框。
他表示,各方案的可行性尚待研究,但假如能在政府牽頭下,進一步細化分析、進行環評,並讓社會在數據基礎上開放討論,將有助各界平衡生態保育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尋求共識方案。政府也有責任搭建溝通平台,擺事實,講道理,兼顧各方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今年8月發表公共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優化現有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加大填海造島的面積,加快填海時間,紓解土地房屋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表示,強化版「東大嶼計劃」有助紓解土地房屋需求,提升港人生活質素,釋放舊區重建潛力,擴展行業發展空間,完善區內交通樞紐。在環保方面,專家亦建議盡量避免或者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香港經民聯也認為,填海造地是增加土地供應的可行選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維港以外物色合適的選址填海,同時適度擴大現有選址的填海範圍,既可省去更改土地用途的程序,也不涉及業權、收地和遷拆賠償等問題。
香港民建聯刊文指,回顧香港與類近城市的經驗,要開拓大幅土地總離不開填海。未來香港應將填海造地的焦點放在離岸水域。與此同時,還需要多管齊下覓地,特別是在佔香港土地面積六成以上的鄉郊土地尋找出路。
民建聯強調,當社會作出抉擇後,有關方面必須因應土地發展對環境生態、漁農業、棕地作業、鄉郊及寮屋居民的影響,制定合適的補償、復業及發展政策,讓受影響居民獲得安置、經營者獲得補償或復業,環境生態得以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于岄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