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香港文匯報七十華誕|涅槃重生香港創刊 做讀者知心朋友

2018-09-09
■李濟深等力邀徐鑄成赴港主持辦報。徐鑄成回覆稱:「我要去辦,就辦《文匯報》,別的我不考慮。」 受訪者供圖

■李濟深等力邀徐鑄成赴港主持辦報。徐鑄成回覆稱:「我要去辦,就辦《文匯報》,別的我不考慮。」 受訪者供圖

【文匯網訊】迎接七十華誕 專訪香港《文匯報》創辦人徐鑄成之子徐復侖

9月9日,香港《文匯報》迎來創刊七十周年。從1948年創刊之日起,《文匯報》的血脈中便植入愛國愛港的基因,代代相傳「與祖國同心,與香港同行」的激情與奮鬥。「文以載道,匯則興邦」。今天的《文匯報》載的是「一國兩制」、愛國愛港之大道,匯的是強國富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計。七十年來,《文匯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創造新的輝煌。值此七十華誕來臨之際,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了文匯報主要創辦人、著名報人徐鑄成之子徐復侖,重溫文匯昔日「涅槃重生,香港創刊」的經歷。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帥、凱雷 北京報道

1947年3月護送華崗赴蘇北解放區的唐納借「路過」上海之機,來到時任上海《文匯報》總主筆徐鑄成的寓所,言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擬在香港籌備出版一份機關報,想請徐鑄成去主持,李濟深和潘漢年也力邀徐鑄成赴港主持。彼時,上海《文匯報》剛被迫停刊,徐鑄成回覆稱:「我要去辦,就辦《文匯報》,別的我不考慮。」由是,在香港各界愛國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48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正式創刊。

初創艱難 白紙油墨常不濟

「在籌創之日起,我即天天如過大年三十夜,因職工之生活開門七件事,必須維持,而機器之『糧食』白報紙及油墨等等,尤常感捉襟見肘。」徐鑄成有關回憶介紹。

徐鑄成晚年與故舊友客交談時,有關香港《文匯報》的艱苦創辦歷史總會被問及,徐復侖常在旁服侍,故對這段歷史很是了解。據他複述,香港《文匯報》籌備之初位於荷李活道,底層放置機器外,只有一小間作發行科用;二樓則為編輯部經理部統用,基本上前半間作編輯部,後半間歸經理部用;三樓為排字房;四樓作宿舍。報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顯得相當侷促,徐鑄成玩笑稱,這是在「螺螄殼做道場」。

「大咖」薈萃 陣容一時無兩

在香港《文匯報》創刊初期,郭沫若、茅盾、千家駒、翦伯贊、胡繩等均參與採編工作,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一大奇觀。「我父親在愛國文化人士中還是很有人緣的,大家都很看重他,都支持徐鑄成,給徐鑄成捧場。」徐復侖說。

徐復侖介紹,徐鑄成當時由孟秋江、張建良等人陪同,拜訪了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譚平山等民主人士,他們聽聞《文匯報》有來港出版計劃,均熱烈鼓勵。徐鑄成還和潘漢年、夏衍等認真討論了《文匯報》的創刊計劃。夏衍表示,《文匯報》來港,希望保持在上海時豐富多彩的特色,以中間偏左的外貌築起第二條防線。

辦報受歡迎 理念獲認可

從具體的版面負責人分工上,現在仍可以遙想初創時編輯團隊陣容的豪華:郭沫若與侯外廬主編哲學周刊、茅盾主編文學周刊、宋雲彬主編青年周刊、千家駒主編經濟周刊、翦伯贊主編歷史周刊、孫起孟主篇教育周刊......社論撰寫人除徐鑄成外,千家駒、胡繩、金仲華等諸先生都鼎力支持。陣容之整齊,可稱一時無兩。

雖然初創艱難,但是香港《文匯報》在創刊後,即受到知識界、工人、學生的熱烈歡迎,發行由一萬餘迅即升至兩萬五千,風頭甚健。徐復侖講:「別人問《文匯報》辦得這麼好有什麼秘密?我父親說,一是報館同仁的努力,另外就是辦報理念得到認可:報紙要做讀者的知心朋友。」

另一個例子,也可管窺當時香港知識界對《文匯報》的評價。有一次,侯外廬夫人語徐鑄成:「你們《文匯報》,幾乎常常引起我們家的矛盾。」徐鑄成愕然不解所以。侯外廬先生莞爾笑道:「她是給你開玩笑。我們一家人,清早起來,都搶着先看《文匯報》。她是誇獎你的《文匯報》辦得好。」

徐鑄成(1907-1991)

江蘇宜興人,著名報人。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後在《大公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係上海和香港《文匯報》主要創辦人,是中國現代報業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參與者。

「胸有是非堪自鑑」 被新聞界奉若圭臬

■徐鑄成「胸有是非堪自鑑」手跡。 受訪者供圖

■徐鑄成「胸有是非堪自鑑」手跡。 受訪者供圖

作為社會的記錄者,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對於自己寫作的要求,徐鑄成多次用「胸有是非堪自鑑」,來強調新聞真實性的意義。「司馬溫公有一句名言:『事無不可對人言』;我湊上一句:『胸有是非堪自鑑』,作為一副對聯,用以自況。」徐鑄成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明是非,是徐鑄成為《文匯報》確定下來的「態度」。他認為,報紙應該有明確的主張,勇於發表,明是非,辨黑白。他將「顛倒黑白」視為新聞界最可怕的事情,並極推崇中國文人傳統的精神:春秋之筆,董狐之筆,貶褒極嚴,史家認為真理所在,振筆直書,雖殺其父子兄弟,在所不顧。

徐復侖透露,徐鑄成在寫《報人張季鸞先生傳》時就說:「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對人民負責,也應對歷史負責,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不顛倒是非,不譁眾取寵,這是中國史家傳統的特色。稱為報人,也該具有這樣的品德和特點罷。」張季鸞先生曾經說:「平常待人和氣,遇有大事雖六親亦不認,決不袒護,決沒有不敢說的話。」徐鑄成對此極以為是。

「胸有是非堪自鑒,事無不可對人言」。真實第一,已被新聞界奉若圭臬。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這一句話也已寫入多個高校新聞教材,成為內地課堂上經常提到的名言,教育並影響數萬新聞學子和從業者。

珍重「報人」稱呼 一生追求最高境界

■徐鑄成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受訪者供圖

■徐鑄成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受訪者供圖

1927年秋,徐鑄成半工半讀,跨入新聞界的大門,從此與新聞結了「不解之緣」。徐復侖透露,人們把徐鑄成稱作「報人」,他自己非常珍重這一稱呼。「報人」的稱謂,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徐復侖指,父親生於1907年,不到二十歲就開始做記者,至去世時從事新聞工作有六十多年。這六十多年中,他從一個負篋求學的學子歷經坎坷而成為「民主報人」。

不過,工作耀眼成績背後,卻是生活天秤端的「失重」。問及眼裡的父親形象,徐復侖稱:「他基本上對兒子管教的時間很少。我上學,他睡覺;我放學,他又去報館上班去了。有時候禮拜天還在外面談報務。一個禮拜都見不了一面。」

徐復侖還透露,在徐鑄成創辦香港《文匯報》的時間裡,家人聚少離多。「他走了一年多,家裡沒收入。祖父祖母、母親和我們兄弟三人主要靠變賣家當維持生活。我記得在那一年多的時間,當時主要是上六年級的二哥和上四年級的我,拿家裡存儲的銀元,到上海靜安寺黑市去賣,賣一次銀元支撐幾天。所以解放以後,我母親向我父親發『牢騷』,說原來我們家有四百多塊銀元,就因為你去香港辦報紙,也不給寄錢來,現在銀元就只剩下12塊了。」

敬業精神 身教勝言傳

不過,徐復侖也表示,青少年時期雖然和父親接觸不多,但是身教勝於言傳,徐鑄成作為「報人」的敬業精神,深深影響了他們。

徐鑄成曾有言:「中國近代新聞史上,出現了不少名記者,有名的新聞工作者,也有不少辦報有成就的新聞事業家,但未必都能稱為『報人』。」在徐復侖看來,自己父親的一生,只有辦報這一個理想,並為這一理想而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港滬文匯有淵源 猶如兩個「孩子」

■1988年徐鑄成為香港《文匯報》題詞。受訪者供圖

■1988年徐鑄成為香港《文匯報》題詞。受訪者供圖

目前,華文報章市場上共發行有香港《文匯報》和上海《文匯報》兩張《文匯報》,香港《文匯報》現在隸屬於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上海《文匯報》則隸屬於上海報業集團。事實上,香港《文匯報》與上海《文匯報》確有歷史淵源。

據《徐鑄成回憶錄》記載,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後駐滬國軍撤守,上海各報一致停刊內遷。是時輿論界有志之士,深覺上海猶有兩租界可佈置崗位,不可盡拋此「江東父老」於不顧。於是相約組織一新報社,並聘一英人做經理,掛起洋商招牌,以求生存。這個新組織起來的報社,就是上海《文匯報》。

四方奔走 爭取復刊

1947年5月,因反對和批評國民黨當局倒行逆施發動內戰,令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上海《文匯報》被勒令停刊。在此背景下,徐鑄成等報社骨幹四方奔走,爭取復刊。1948年9月9日,在香港各界愛國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文匯報》正式創刊。

就此,徐鑄成可以說先後參與了滬港兩張《文匯報》的創辦。而且在香港《文匯報》創刊數月之後的1949年2月,徐鑄成在中共組織安排下,從香港乘船到北平,5月隨解放軍南下到上海擔任復刊後的上海《文匯報》的社長兼總編輯,8月27日赴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香港上海一圈走下來,整體都是圍繞「文匯」報務展開。

而港滬文匯,心目中孰輕孰重?徐復侖先生說,徐鑄成生前曾表示,香港《文匯報》和上海《文匯報》就猶如他的兩個「孩子」,甚至比兒子還要親。徐鑄成三個字,最開始是隨着上海《文匯報》而起來的,不過回憶在新聞界服務六十年中,創辦香港《文匯報》又為最辛苦勞累難忘之時期。

《徐鑄成文集》將出版 文匯文字約佔四成

■徐鑄成的兒子徐復侖。 資料圖片

■徐鑄成的兒子徐復侖。 資料圖片

2017年下半年,在徐鑄成先生誕辰110周年和上海《文匯報》創刊80周年之際,徐鑄成文集編委會正式成立,開始組織編輯出版《徐鑄成文集》。文集擬編入迄今搜集到的所有徐鑄成先生已發表的作品,日記、自述文字、工作筆記和其他成文資料,亦將盡可能廣泛地收入編入。

1979年初,徐鑄成在香港《文匯報》上開設了「舊聞雜憶」專欄,這是他在「文革」後首次公開發表文章,陸續把自己在三十多年「報人」生涯中經歷的人和事以散文形式寫出來,連載三年後在香港出版成書,成為當時關注的熱點。這部分文字經過修訂後,將在文集中獨立成卷問世。此外,文集還將首次公開發表徐鑄成「回憶日記」,該部分寫於上世紀70年代末,系統地回憶了香港《文匯報》的創辦過程和主持香港《文匯報》筆政時期的經歷。

據悉,全集擬收入文稿共計400多萬字,包含徐鑄成生前未公開發表的各類文字約70萬字。而徐鑄成在《文匯報》上發表的文字和記述有關《文匯報》相關的文字,約佔整個文集40%的分量。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