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當地時間2019年5月16日,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但貝聿銘的心中始終懷念着故土,貝聿銘的長子名為貝定中、次子貝建中和三子貝禮中,貝建中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父親給我們取的名字都很中國」,不過幾個孩子中,只有外形最酷似父親的貝建中可以說中文。
據北京頭條報道,此時距離他當初最受爭議、又是最成功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幾乎整整30年。
時間倒回至102年前,貝聿銘出生於廣東,但他的家庭屬於蘇州的一個傳統望族,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著名景點獅子林,就曾是貝聿銘叔公、上海顏料巨商貝潤生的家宅。
貝聿銘在晚年回憶起小時候回到故鄉,和同堂兄弟在獅子林玩耍的情景時說:「整個園林都是供我們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橋、池塘和瀑布都會勾起我們無限幻想。中國園林和法國園林正相反,蘇州園林是為文人墨客而設計,非為皇家而建。獅子林是一個道教僧人於14世紀開始建造的,因石而著名。園中山石外形酷似杜布菲(Dubuffet)的雕塑作品。這些石頭的加工製作尤其有趣,並且反映了我們對時間和家庭關係的理解。園中石頭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們以它們的可塑性來選擇,再小心地將岩石撬開。然後,石匠在湖畔或和河邊仔細地尋找空地,將石頭置於其中,任憑流水衝擊,使其經過幾代的天然侵蝕,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孫日後再收回石頭,經過堆疊,終成假山。這種延續性具體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父親播種,兒孫收穫。」
貝聿銘顯然收穫了不少來自父輩的支持,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曾被譽為「匯兌奇才」,貝聿銘17歲時,就獲得父親的支持赴美國求學,從此遠離故鄉。
但貝聿銘的心中始終懷念着故土,貝聿銘的長子名為貝定中、次子貝建中和三子貝禮中,貝建中曾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父親給我們取的名字都很中國」,不過幾個孩子中,只有外形最酷似父親的貝建中可以說中文。「父母當年以為我們早晚要回到中國,所以沒有特地教我們說中文。」貝建中解釋說。
在美國期間,貝聿銘逐步成為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他的建築非常注重和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建築內部設計雖不鋪張,但往往在細節處令人讚歎。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這句貝聿銘的箴言在其最富戲劇色彩的作品——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81年,新上任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重修當時的財政部,也就是如今的盧浮宮黎塞留館。1983年,在沒有任何選拔程序的情況下,密特朗指定貝聿銘完成該設計,在隨後的大盧浮宮重修計劃中,貝聿銘提出設計一個重200噸,高21米,由673塊菱形玻璃組成的純鋼鐵構造的金字塔,作為盧浮宮的入口。
這個前衞而大膽的設計方案引發不少法國民眾的不滿,盧浮宮前館長皮埃爾·羅森博格回憶說,就連大盧浮宮重修團隊內部,也有人堅決地持反對態度。但當時的盧浮宮面臨這缺少空間放置收藏品的問題,接待參觀者的空間也嚴重不足,最終反對者也不得不接受了該法案。
「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1989年,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民眾的意見背金字塔在夜間「映照着天空」(貝聿銘原話)的效果所震撼。「毫無疑問,金字塔自那以後成為巴黎的景觀之一,並與埃菲爾鐵塔齊名,不再是爭議的話題。」
2002年,本已退休的貝聿銘受邀回到蘇州,為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他深愛着這個封山之作,親切地將蘇州博物館新館稱為「我的小女兒」,兒時在獅子林假山中玩耍的記憶被喚醒,他「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將整座博物館打造為一幅3D水墨畫。
在開館儀式上,貝聿銘感慨地說:「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
蘇州博物館在獲悉貝聿銘去世後,發佈悼詞稱:「我們震驚於噩耗,更深懷感念。感恩貝老為蘇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貝老為觀眾帶來的藝術驚嘆,感恩貝老為每一位蘇博人激發的驕傲和努力。」蘇州博物館表示,貝聿銘先生雖已離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蘇州博物館將永遠銘記和懷念。
2007年,已經退休的盧浮宮前館長皮埃爾·羅森博格在其所著的《盧浮宮私人詞典》一書中專門為貝聿銘開設了一個詞條,並在這條詞條下記述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寫道,羅森博格曾邀請貝聿銘共進午餐,「我為他倒上1959年拉菲酒庄的葡萄酒(貝先生是葡萄酒的愛好者),他喝醉了(我確信,他用餐前就已經醉了)。」
相信在天堂里,天使們會用最好的葡萄酒,款待這位不斷創造奇蹟的建築大師。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