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向芸)7月27日,「細•看香港」微型藝術展在成都舉行,拉開了「香港藝術雙周」主題活動的序幕。此次藝術展通過40件精緻的微型藝術品,將香港的地標性建築、風土人情、民風民俗、街頭巷裡等一一展現,引得觀眾連連讚歎。
據了解,微型藝術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年前,興盛於18世紀的德國皇室,它能細緻而立體地保存任何使人難忘的東西,並且是可以觸摸的,因此很快傳至世界各地。相較於模型而言,微型藝術較重視細節,從外至內的細節和布局都是一絲不苟的,因此被視為比相片更優秀的保存歷史文物之法。
40件微型藝術品跨時空展現「小香港」
此次藝術展將持續到8月5日,藝術家們以香港獨有的景物和文化為基礎,用不同的比例製造了40件精緻的微型藝術品,將一個「小香港」跨越時空帶到成都。
展出的微型藝術品中,既有中西合璧、熱鬧歡騰的利東街,依據真實場景建造的「藍屋」,也有集中三個年代棚屋活標本的大澳棚屋、靠想像和資料復原的摩星嶺木屋區,還有極具港式特色的大排檔、茶樓、餅屋、冰室、藥材鋪等。圍繞「活物文化」「啡語花香」「海港風情」「時光隧道」「港城記憶」等主題,這些微型藝術品為大家呈現了香港的不同風貌。
其中,由蔡璧龍、何國添製作的「藍屋」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原址為「華佗醫院」,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今次是藝術家第一次依據真實場景建造的模型,甚至留意到了街牌一邊生鏽比另一邊厲害、車路和行人路三合土地面切割不同等細節,過程比想像中困難及費時。
由李來有等藝術家製作的「大澳棚屋」,則把香港最獨特的景觀之一——「東方威尼斯」大澳,透過三個年代的棚屋把活標本記錄下來。不僅有圓拱型的初代棚屋、比較現代化的第二代棚屋,還有建成兩屋的第三代棚屋,甚至大澳的特色如曬鹹蛋、鹹魚以及居民生活的細節,都一一得以保留。
舉辦展覽促蓉港文化交流合作
「我很喜歡民眾生活、人文歷史等懷舊的場景,就要想着把它們留下來。但繪畫又沒有天分,後來知道有微型藝術這樣的方式,我就說『哇,還可以用這種方式把這些場景保存下來』。」專程由香港來成都的藝術家李來有表示,她從1998年開始學習製作微型藝術品,每做一件新的作品,都覺得特別開心,「比如這次展出的樓梯街排檔,我從2006年開始製作,原先只有金魚檔和花檔,後來慢慢加上去,到去年已經有11個檔了,這些小排檔都是香港本土的特色。」
據悉,「香港藝術雙周」主題活動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港澳事物辦公室共同主辦。除了「細•看香港」微縮藝術展外,還將於7月28日舉行「簧弦之巔:口琴×二胡•碰出盛夏火花」音樂會,邀請香港青年音樂家——世界口琴冠軍何卓彥和二胡演奏家陳璧沁等,以中西樂相結合的方式,呈現經典曲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李蘊妍表示,成都是一個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香港和成都兩地在文化藝術與旅遊推廣方面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鑒之處,希望通過舉辦不同的活動,促進香港與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