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央行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 為實體經濟「解渴」

2019-08-18

【文匯網訊】一邊是金融機構端流動性充裕,一邊是實體經濟在「喊渴」。繼此前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和解決「融資難」問題後,8月17日,央行宣佈,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據新京報報道,自8月20日起,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下稱MLF)為「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按加點形成的方式,向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報價。

新機制中,還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在原有1年期品種基礎上增加5年期以上期限品種;報價銀行從原有的10家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轉為加入城商行、農商行、外資行與民營銀行,共18家。

在市場最為關心的實際利率能否降低方面,業內人士認為,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將整體趨於下行,以改革的方式達成「降息」的作用。短期定價機制的調整可能難以一蹴而就,但中長期來看無疑有利於實體融資成本下降和經濟企穩。

新形成機制落地

央行可通過政策利率調整影響LPR報價

根據央行公告,自2019年8月20日起,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於每月20日(遇節假日順延)9時30分公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公眾可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查詢。

新機制中報價的「錨」主要是被稱為「麻辣粉」的MLF。央行介紹,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行應於每月20日(遇節假日順延)9時前,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加點形成的方式,向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報價,按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算術平均的方式計算得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央行可以通過政策利率調整影響LPR報價。」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稱,比如目前1年期MLF利率為3.3%,如果下調15BP或25BP,當天LPR報價利率也會相應下調,銀行給終端客戶利率報價也會下降。

為提高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代表性,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行類型在原有的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由10家擴大至18家,新成員包括西安銀行、台州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渣打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微眾銀行、網商銀行。

「這18家銀行在各類型銀行中規模影響、報價能力等更強,更有代表性一些。」溫彬分析稱。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還提到,這18家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效果較好。

除了報價主體擴容外,央行還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個期限品種擴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兩個期限品種。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種,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也便於未來存量長期浮動利率貸款合同定價基準向LPR轉換的平穩過渡。

新LPR形成機制適用範圍是新增貸款。央行表示,自即日起,各銀行應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定價,並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採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作為定價基準。存量貸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各銀行不得通過協同行為以任何形式設定貸款利率定價的隱性下限。

流動性分層問題突出

監管年內多次提及推動「貸款利率並軌」

事實上,完善LPR形成機制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由於貨幣政策傳導的梗阻問題長期存在,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的呼聲一直很高。

監管也頻頻表態。僅今年來,先是「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4月下旬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央行還會繼續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重點是實現市場利率和貸款基準利率「兩軌合一軌」;近期央行發佈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專欄指出,將用改革的方式促進降低融資成本,如推動「貸款利率並軌」。

何為「兩軌合一軌」?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銀行發放貸款時大多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特別是個別銀行通過協同行為以貸款基準利率的一定倍數(如0.9倍)設定隱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了阻礙,是市場利率下行明顯但實體經濟感受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機制完善時點的背景,還包括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溫彬提到,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現有機制制約了貨幣政策傳導,貸款報價使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回落相對有限。

這個問題在最新金融市場數據上也有體現。央行近期公佈的7月社融、信貸、M2數據全面回落,疊加當前全球「降息潮」,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央行降息可期。不過華爾街見聞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在LPR和貸款利率脫鉤的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實現LPR和貸款利率的並軌,降低LPR本質仍是降低無風險利率的思路,而當前問題的關鍵在於風險溢價。

■ 釋疑

能否為實體經濟「解渴」?

業內人士稱,最終貸款成本要看企業信用狀況等

對於LPR新形成機制,市場最為關心的,就是它是否能真正為實體經濟「解渴」?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可以起到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效果。央行還將把銀行的LPR應用情況及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督促各銀行運用LPR定價。

溫彬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本次報價機制完善後,考慮到銀行自身資金成本、定價能力等,新的LPR價格會有所回落,最終客戶貸款成本還是要依據企業自身信用狀況、實力等。總體來看,在目前大環境下,通過完善市場機制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也可以更好地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將整體趨於下行,以改革的方式達成「降息」的作用。具體的幅度與變化,需要等到下週報價正式出來才能知道,未來央行貨幣政策的改變對實體經濟的提振效果也會更強。

江海證券分析師吉靈浩認為,短期由於定價機制的調整難以一蹴而就,即使新增貸款需要參考新的LPR來進行定價,但出於業務穩定性和連續性的考慮,銀行更有可能通過提高MLF利率基礎上的加點幅度,維持現有的貸款利率相對穩定。但從中長期來看,不排除採取其他政策手段配合,且隨著新的LPR定價機制不斷成熟,最終銀行的實際貸款利率也會逐漸向LPR靠攏,從而帶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趨勢性下降。

銀行定價參照的「錨」也還可擴容。溫彬提到,目前定價主要參考了MLF利率,未來也可以考慮其他政策利率,如逆回購,因為逆回購利率期限短靈活性大,可以形成一個更綜合的利率市場化機制。

「更重要的是,利率風險也會上升,所以要完善利率風險衍生品市場,更好地幫助銀行和企業規避利率風險。」溫彬說道。

還有人士擔心,若LPR利率回落,實際貸款利率下降後,會不會影響到銀行淨息差乃至經營?溫彬認為不會發生這一情況,因為儘管貸款利差會有所收窄,但隨著貸款投向規模擴大,仍然會使銀行經營業績保持穩定。李奇霖表示,如今利率市場化政策倒逼銀行提升風險偏好,壓低貸款利率,中小行可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在這種狀況下,不宜為了維持擴大利差冒進行事,建議提升自身風險定價能力。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