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黃藍家庭親子關係緊張 香港金牌調解員紓困50個案

2019-11-23
梁淑瑜是一名調解及衝突處理專家,尤其擅長親子關係調解。(敖敏輝 攝)

梁淑瑜是一名調解及衝突處理專家,尤其擅長親子關係調解。(敖敏輝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持續的反修例示威遊行以及升級的暴亂活動,無數藍黃共存家庭關係遭撕裂,彌合親子裂痕需求上升。過去5個多月,作為調解及衝突處理專家,香港「80後」女孩梁淑瑜格外忙碌。她為求助家庭創造一個坐下來傾一傾的環境,從立場之爭轉為發現彼此共鳴點和同理心。結果令人欣慰,經手的50多個個案,九成反饋稱家庭矛盾得到緩解,親子關係改善。梁淑瑜指,調解的初衷和手段都不是為改變各自的立場,但年輕人確實不再不顧家人的感受而「上街」,勇武者亦不再激進,而家長也在以更讓人接受的方式溝通。

提供家庭成員坐下「傾」的平台

2016年,做過10年社工工作的梁淑瑜,在旺角創立健康家庭和青年發展中心,親子關係調解成為業務重心。「過去3年間,我接手的親子問題主要在孩子沉溺手機、學業、零用錢使用、時間分配以及溝通衝突等五方面。自今年6月起,藍黃家庭在反修例示威和暴力活動產生的親子關係危機個案,迅速增加。」

這種現象讓梁淑瑜深感痛心。6月以來,她在酒樓、餐館不止一次看到一起吃飯的家庭,僅僅是因為電視畫面上的一個片段,一言不合爭吵起來,有人負氣離開,一次家庭聚餐草草收場。

梁淑瑜自己也處在一個黃藍家庭,7個家庭成員,有2人為「黃」。雖然相處方式把控較好,沒有發生過嚴重衝突,但家人之間也免不了偶爾爭吵。

她說,親子衝突直接引爆點各式各樣,比如有的孩子參加示威活動前,騙父母說外出露營或者聚餐。而在深夜回家後,父母發現了孩子試圖隱藏的口罩和頭盔。一場激烈的爭吵,隨之而來,雙方的信任度降入冰點。

有的孩子離家出走,令父母心碎,紛紛致電前來求助,希望能夠改善關係。進入9月,社會撕裂更為嚴重,相關求助個案更是猛增。除了家長,多間中學亦尋求與健康家庭和青年發展中心的合作,希望能夠讓學生不要參與罷課,回歸正常學習。

梁淑瑜說,要做好調解,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要先讓孩子接受能夠坐下來談。這時,她會先做父母的工作,一定要先避開立場,誠心向孩子發出邀請。同時,她也會嘗試和孩子溝通,表明她的工作不是為了教育他們,也不是為了讓他們放棄立場,唯一的出發點是為了家庭能夠解決矛盾,重新修好。這個工作往往需要做大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

「我們只是提供一個平台,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夠充分地溝通及傾訴。但我們會設立規則,比如,要放下手機,不能打罵人,一方在說的時候,另一方要認真聽,不能打斷。」

梁淑瑜在為一名參與示威活動的黃絲青年做調解和輔導。(受訪者供圖)

梁淑瑜在為一名參與示威活動的黃絲青年做調解和輔導。(受訪者供圖)

尋找共鳴點和同理心 9成個案矛盾緩解

梁淑瑜發現,調解過程中,孩子往往首先會問調解人是黃或者藍,但她不會透露自己的任何立場,也不預設立場,這也是關鍵,否則調解很可能無法進行下去。「我會讓他們充分表達,比如談到示威和參與暴力活動,孩子們往往很興奮,怎麼上街,怎麼扔汽油彈。等他們說完,我會引導他們談談一些相關話題,比如遇到危險怎麼辦?身邊有沒有同伴被抓?如果你被抓後怎麼升學和走入社會?父母怎麼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逐漸認識到不理智行為對社會的破壞,對家庭關係的破壞。

她說,最終目的並不是解決上不上街、暴力不暴力的問題,而是引導孩子從父母的角度、從整個家庭的角度,讓他們在傾訴和聊天中找到共鳴點和同理心,讓愛成為調解的歸結點。「幾乎每一次調解,孩子和父母最終都會哭起來。他們需要的是傾訴和宣洩,之後,關係會明顯改善。」

事實上,在調節中,梁淑瑜有時候也常和家長、孩子有共鳴點。比如,一次調節中大家聊到,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大家不敢出街,不敢拍照,不敢多說話,像逃難一樣。這種高度一致的認同感,讓在場所有人忍不住流淚,大哭起來。

5個多月,梁淑瑜經手個案50多個,回訪顯示,有40多個親子關係得到明顯改善,比例達到90%。她說,一個家庭需要心平氣和聊天、暢談,一個社會同樣需要,期待有更多不同層面的溝通平台,包括政府、示威者和社會各界,在溝通中舒緩矛盾,解決社會問題。

責任編輯:咩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