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盧靜怡)2019年嶺南學術論壇「嶺南文化與灣區建設」研討會25日下午在廣州舉行。本次論壇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主辦,嶺南文化和粵港澳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度研討。「過去廣州被稱為省城,香港是『香港地』,澳門是『澳門街』。50年代香港人來廣州要叫『上省城』,去香港叫『落港』。」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吳重慶認為,對於嶺南文化,可以再次深入挖掘「省港」的概念。他指出,基於殖民地基礎下的地方社會關係的表達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
暨南大學教授、港澳研究所原所長封小雲表示,地理、經濟、行政、文化是評價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四大維度。她指出,全體居民對城市群的共同認同標誌著城市群的最終建成。因此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不僅涉及經濟領域,還需要珠三角9市加上港澳的社會認同和心理認同。
「城市群發展一定涉及社會文化的融合。」封小雲表示,今年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30多次提到「研究」,有20多次提到了「探索」,說明推進大灣區一體化有很多領域值得研究。她表示,城市群發展必然經過四個階段,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的無縫連接是形成城市群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此外是產業在城市中的空間分工和功能配套。而不同城市之間的政策和制度的協調則是制度基礎。「全體居民對城市群的共同認同,才標誌著城市群的最終建成。」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表示,嶺南文化具有商業文化、平民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三個內涵。「雖然嶺南文化基本缺席了歷史高峰,但清末民初為中國社會轉型,嶺南文化貢獻了新的文化民主思想,其開放的優勢橫空出世。」她認為,打工文學、紅色文學和歷史題材未來值得進一步深挖。
「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都是嶺南文化的獨特表現。」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陳奕平表示,對於華僑華人與粵港澳大灣區軟實力建設的結合,可以通過「三創」和「茶道」來進行。「『三創』是指創收、就業和市場。而『茶道』說的是中國的茶、當地的水和同飲共敘。」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