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夕陽西下,廣州設計之都項目的施工工地染上了一層橘色的柔光。項目負責人袁俊望著工地,不到一個月時間,開闊的土地上已經完成了的33根工程樁,其中一地塊還做好了注漿和預處理施工。「看到現在的工地,實在讓人想不到這裡一個月前是什麼樣子。」他笑著說。
「千萬別出門。」手機的另一端,妻子又開始那句叮囑,這句話袁俊從離開家回到廣州算起,聽了不下百次,有時候是妻子說,有時候是老父親。他對如何應對「叮囑」早已駕輕就熟,嘴邊剛答應完掛完電話,拿起了安全帽就出門了。「幹工程的,哪有可能不出門。」
初六那天,在湖南邵陽老家的袁俊接到項目經理的電話,考慮到疫情之後的復工復產,讓他提前結束假期籌備復工前期事宜,他隨即撥打了兄弟們的電話。「那時候,中建三局正在武漢建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每當聽到『逆行者』三個字心裡滿是自豪,公司跟我打過電話後,家人也支持,我就立即改簽回廣州了。」
在復工前夕,原本年前訂購的外科口罩、酒精、體溫計、消毒液,因為疫情原因還沒到位。「那個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說這話同時,袁俊正在清點防疫物資,一次性醫用口罩12000個、免洗酒精60升、乙醇消毒液80升、84消毒液200升……是他此時寫在記錄本上的數據。
當時為了找供應物資,袁俊告訴記者,該項目副書記找人一個個問物資情況。幸好當時政府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區政府將統一聯繫資源,通過政府採購平台的供銷社分批供給防疫物資,公司這邊倚靠三局品牌資源也找到了供貨的商家。
項目復工之後,作為廣州市最早復工的項目之一,產業鏈上下游還未能供貨,怎麼找到工程物資又成了新的難題。 「因為疫情,工程物資的調度工作比平時難上百倍。」項目經理說到,從來到項目那一刻起,他便一刻也沒休息過,忙著和各方協調努力讓物資到位。
由於簽約的混凝土攪拌站沒有復工,項目的工期進度出現了滯後,他和袁俊只能就附近的攪拌站一家一家問,在和住建局溝通之後,歷盡辛苦找到了一家能夠供貨的攪拌站。「但是因為不是簽約的供應商,那邊只接受付款後交貨。」多方溝通無果後,項目只能和分包協商,讓分包先墊資用現金付款,墊資算到工程款結算,總算收到第一批混凝土解決燃眉之急。「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各方都展現了很高的責任擔當。」袁俊回憶道。
作為廣州市最早復工的項目之一,復工初期,工人人數不足,以及無法夜間開工的時間限制,讓整個項目組都繃緊神經。 「我們只能從管理上找辦法解決。」袁俊說,他們增加施工設備,增加了兩台沖孔樁機;同時優化施工步驟,同過序穿插、平行施工進行施工。「這一個月,每個人更加有拚命,彷彿身上有股力量催。」袁俊感慨道,「按照目前的進度,完成工程節點問題不大。」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