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肉價」逐漸平穩之際,「奶價」的潛在波動隱患開始顯現。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昨日表示,國務院目前已出台8項措施穩定「奶價」。
對於近日出台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上述負責人表示,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確保這些政策和措施在今年年底前落實到位,確保奶農得到政策實惠。
「當前,要把避免奶業大起大落作為緊迫任務,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與本地實際緊密結合,狠抓落實,確保奶農得到政策實惠。」該負責人稱。
補貼範圍擴大
發改委指出,去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市場上奶牛養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養殖戶虧損,個別地區出現宰殺母牛犢現象,此種現象已嚴重影響奶業的正常發展及奶業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措施與平抑「肉價」、恢復「生豬」生產十分相似。包括財政補貼、疫情防禦以及飼養保險、貸款等金融措施。
發改委表示,首先將加大奶牛良種補貼力度。補貼範圍由目前北方地區奶牛頭數1萬頭以上、南方地區奶牛頭數5000頭以上的181個重點縣,擴大到全國。此外,實施後備母牛補貼政策。對享受奶牛良種補貼改良後的優質後備母牛每頭一次性補貼500元。
在信貸金融方面,除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之外,對於非主觀因素發生還貸困難的奶牛養殖農戶,其逾期貸款視困難情況予以展期。
各環節問題集中表現
在分析「奶價」波動原因時,發改委指出,直接原因是飼料價格上漲、原料奶收購價格偏低,但更深層次原因則是奶業各個環節存在問題的集中表現。
事實上,據業內統計,從2002年開始,「奶製品」價格始終處在波動狀態。發改委特別指出,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的利益關係不順,一般奶農缺乏話語權是根本原因之一,市場上原料奶定價機制不合理,奶農合作組織發育滯後。
一位業內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乳品企業對奶農利益的侵佔日趨顯著,導致奶農飼養積極性下降,個別地方甚至出現倒奶、殺牛現象。尤其今年以來,全球基礎飼料的價格上漲近一倍,國內生奶的價格由於缺少一個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而難以隨之浮動。
而在乳品加工企業方面,近幾年惡性競爭加劇,市場秩序不規範。據統計,全國乳品加工企業已達1600多家,但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佈局不合理;加工能力嚴重過剩,開工率只有60%。企業搶佔市場,捆綁銷售,低價傾銷行為過多。
目前,我國奶牛養殖方式還較為落後,良種覆蓋率和單產水平低。我國戶養奶牛規模小,20頭以上規模養殖僅佔29%,良種覆蓋率只有44%,平均單產3.9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原料奶質量亟待提高。
完善產業政策
針對上述問題,發改委近期將致力於完善奶業產業政策。其中內容包括,對新建和擴建乳品加工項目取消備案制,統一實行核准制,並將與之配套的奶源基地建設作為項目核准條件之一,對已建、在建、擬建項目進行清理。
另據發改委透露,農業部門將負責抓緊編製全國奶業發展規劃,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落實支持奶業發展的各項資金,商務、質檢等部門要加大乳品市場秩序和產品質量監管力度,保監會要督促保險公司盡快開展奶牛保險業務等。
發改委還表示,總體看我國奶業仍有很大發展潛力。雖然近年我國奶類人均佔有量上升很快,但與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發達國家平均水平300公斤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是發展進程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的表現,而並非供大於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