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4月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盤中突破國人的心理關口,達到6.995。與此同時,中國的通貨膨脹也到了頂峰,高盛估計3月份中國CPI將達到8.4%。一些觀點認為,源於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進口通貨膨脹,而人民幣的升值有可能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在央行缺少加息空間的時候,人民幣匯率升值似乎是一張解決通貨膨脹的「良方」。
同日,國際清算銀行公佈的3月份真實有效匯率,中國為99.81,低於2月份的101.75。與1月份的98.52相比,中國僅升了1%。
但是,花旗銀行北京分行副總裁沈明高等人認為,升值短期內不僅無助於緩解通脹,反倒有可能推高通脹。考慮到國外不確定性等因素,小跑了一陣的人民幣匯率該緩緩勁了。沈明高預計今年通脹前高後低,全年為5.8%。沈明高表示,用升值抵制通脹是有條件假設的,那就是升值會導致出口明顯下降。但從實際情況看,企業生產計劃都是去年底制定的,在短期內很難調整。其次,出口增長模式有一定依賴性,因此表現為「出口剛性」,短期內也不可能改變。
中金公司哈繼銘表示,人民幣升值長期來看有利於抑制通貨膨脹,但是短期作用較小。其研究結果表明,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5%-10%,CPI在半年後僅減少0.2%-0.4%,三年後累計下降1.5%-3.0%。
而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人民幣加速升值不僅不能使國內宏觀經濟趨熱的局面短期內得以緩解,甚至還可能會對趨熱的宏觀經濟「再添一把火」。用加速人民幣升值的方法來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並不可取。
理論上說,如果升值能明顯抑製出口,降低貿易順差,無疑對抑制通脹有重要作用。
然而,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外貿所研究員張建平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升值對順差的貢獻僅為20%-25%,而外需等因素占70%以上,後者才是順差快速增長的主因。
「去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超過10%,但中國對美、歐順差不減反增,事實上也表明匯率並不是中國對外順差的主因」,張建平說,目前中國製造業比重占47%,在國際上相當高。與此同時,服務業僅佔41%,遠低於印度和墨西哥,甚至比印度尼西亞還低。這種產業結構在短期內很難改變,因此「即使匯率升值30%,順差也未必發生逆轉,期望通過升值改變順差是不現實的」。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與均衡匯率仍有一段距離。央行此前允許人民幣較快升值,正好搭了通脹的便車,因為這樣「更容易克服來自國內的各種阻力」。但他也表示,接下來不會那麼快了,「累積的升值效應需要慢慢消化一下」。
周小川曾在今年人大會議期間表示,匯率彈性的增大和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加大,最主要還是從匯率形成的改進和逐步更加市場化角度考慮。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人民幣適當升值或者稍微快一點,有助於抑制中國貨幣的通貨膨脹。但中國是一個大國,抑制通貨膨脹不會成為匯率機制改革或者市場匯率浮動變化的主要原因。
中國採取釘住以美元為主一攬子貨幣的匯率政策。國際清算銀行8日公佈的3月份各國真實有效匯率,歐洲和日本分別比上月升了2%和3%,英、美分別下降2%和3%。而且,由於美國經濟衰退已成定局,美元指數近期一直在72左右徘徊,由此看來,人民幣升值似乎應該緩緩勁了。
張建平認為,穩定升值是有代價的,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給企業一個穩定預期,以防止受過大衝擊。(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