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7月1日晚間,新華社發表的《應把下半年設想得更嚴峻》的文章已經被《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後者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文匯專訊】新華社7月1日晚上以《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為題,針對近期股市的焦點問題發表了一篇「新華視點」。有分析認為,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多多少有些「看多市場」的意味,更能鼓舞時下掙紮在股市「廢墟」中的股民的心。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稱,有趣的是,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華社同樣以《關於股市的通信》為題,發表了一篇關於股市的文章,對當時的中國股市進行了全麵點評,對當時市場的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其後一個多月,中國證監會籌備成立,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性建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關於股市的通信》,發表於股市連續暴跌的背景下,主筆操刀的記者是三個人,其中的主力記者吳錦才,現在已經是新華社的副總編輯,而7月1日發表的《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也是由三位關於資本市場的主力記者寫就。
如此多的巧合,讓人們不得不聯想,新華社這篇發表於中國股市連續暴跌關鍵時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經濟學家表示,兩次文章同題操作,顯示出新華社對當前股市的態度與當年相仿。「1992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在法律框架較不完善的環境下,風雲變幻的一年。當年5月21號,上交所放開價格限制導致市場出現暴漲,有的股票價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發,深交所門前150萬人搶購認股權證引發市場騷動,隨後股市又出現了深度暴跌,短時間內下跌了45%。還有就是當年的10月份證監會成立了。」
該經濟學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時間經歷的暴漲和暴跌,在1992年市場上幾個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當下的新股民顯然更瘋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層進一步在制度上出臺變革內容,比如穩定股市的供求關係。」該經濟學家表示,鋻於新華社的特殊地位,其對市場種種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顯然已反映給了管理層甚至決策層。
另有專家則表示:「不要過分悲觀是新華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從選擇的內容角度和說法例證上看,新華社應該接收到了上層穩定輿論的要求。」
該專家表示,此前一天新華社對於宏觀經濟「下半年要謹慎對待」的意思顯然對股市造成了較大影響,如今又出現「股市仍可穩定發展」的言論,從中可以看出管理層對輿論導向的重視。「這種不許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過,比如去年『2•27』的時候,官方媒體採訪時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過度看空。」
而在7月1日晚間,新華社發表的《應把下半年設想得更嚴峻》的文章已經被《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所替代,後者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
天相投顧首席策略分析師仇彥英也表示,不要過度看空應該是當下輿論的主旋律。仇彥英錶示,縱觀新華社文章的核心,其意義十分明確:「讓大家都知道股市就像一個『過山車』遊戲,雖然驚險,但它只是個遊戲,並不會真的摔傷人。」仇彥英認為,股市一時的漲跌都是很正常的,這也是股市運行規律的一部分,從長期看來股市也是能夠帶來比較好的投資回報。
不過,仇彥英認為,目前市場還沒有完全企穩,距離大的利好轉折仍有一段距離,「新華社的文章給市場送來了溫暖,下一步是等待決策層形成最後的統一意見,像『5•30』時統一認為市場有泡沫便調整印花稅那樣,出臺實質性的救市政策。」
附:新華社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全文)
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股市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在滬深股市的震盪下行中,對股市的議論漸漸多了起來,其中不乏擔心和指責的聲音。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的中國證券市場,給人們帶來信心和驚喜,也給人們留下惆悵與反思。
當前,在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的複雜局勢下,如何客觀、真實地認識和理解股市,顯得尤為必要。
在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看好的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
股市被稱為國民經濟的「晴雨錶」,是現代經濟領域乃至社會生活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現象。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中國股市與宏觀經濟的聯繫越來越緊密。
面對當前股市的表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們的宏觀經濟運行是不是出了問題?對股市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方方面面的情況,擺在每個人的面前--
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國際油價飛漲、世界經濟放緩、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風險加大……
國內嚴重自然災害、經濟週期出現的變化、通脹壓力依然較大……
2008年,即將迎來北京奧運會和改革開放30週年的中國,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上正經受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國際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給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國內一系列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的衝擊,給經濟的平穩較快運行帶來嚴峻挑戰。
每天,億萬人關注股市,更關注著關於經濟發展的一舉一動。
沉著應對,果斷決策。
面對複雜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毫不鬆懈,一手抓經濟發展堅定不移。
根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中央提出,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重點、節奏和力度,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迎難而上,穩中求進。
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百姓,人們留意著反映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數據:
--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6%,依然與近5年來的平均高增長率相當。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頭號動力,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前5個月完成40264億元,同比增長25.6%。
--來自夏糧生產一線的最新消息,連續5年的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單產將再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我國出口保持20%以上的較高增速。消費實際增長速度與往年相比總體平穩,略有上升。
當前經濟運行依然總體向好,但問題猶存;經濟增速雖可能會有所放緩,但漸趨穩定。
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佐證著上述判斷:「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處於一個更加可持續的速度,依然保持強勁勢頭。」
「在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的形勢下,支撐股市信心的基本面就不會改變。」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朱國仁說。
如同商品的價格總是要圍繞其自身價值和供求關係波動一樣,從長遠看,股市的運行不可能背離它所依賴的大環境,不可能脫離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
緩減速,軟著陸。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形勢比預料的要好」。在這一情況下,股市完全可以實現穩定健康發展。
風雨十八載,中國股市在改革中經受洗禮,在發展中得到錘煉
6月22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公開通報中捷股份、九發股份兩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違法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案的情況,並就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打擊損害上市公司利益行為,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作出部署。
兩天之後,證監會再次發佈消息,決定把上市公司的專項治理活動繼續推向深入。
上述以「給投資者真實的、高回報的、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上市公司」為目標的治理行動,被海外媒體視為中國股市的又一輪「治市風暴」。其背後,是中國為建設一個強大而健康的資本市場,為國民經濟運行提供有力保障的努力。
實際上,儘管今年以來市場劇烈動盪,質疑聲音不斷,但基礎制度建設和規範市場行為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一系列監管措施的堅決實施,顯示出國家為股市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的堅定決心。
一個強大而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國民經濟運行的有力保障。新中國股市誕生18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過破繭而出的稚嫩,也創造出引人注目的輝煌。截至2008年6月24日,中國A股、B股市場共擁有上市公司1661家,總市值21.92萬億元。按照2007年的GDP核算,證券化比率已達88.89%。投資者的數量與結構和前些年相比,均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作為社會財富管理的重要平臺和百姓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機制,中國證券市場正在國民經濟的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宏源證券研究所所長程文衛認為。
中國資本市場前行的腳步,始終伴隨著法制環境的改善和市場機制的改革。
近年來,一系列旨在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改善市場質量和結構,以及提高市場效率的重要改革,取得積極成效。其中,始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因為直指「一股獨大」的頑疾,而被稱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次「再造」。
「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場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層次變革,使資本市場多年累積的核心障礙得以清除,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銀河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朱利指出。
在股改實施以來的3年中,中國證券市場迎來了一大批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量級」上市公司,迎來了眾多優秀企業的「海歸」。一大批藍籌優質公司的登陸,大大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結構,成為A股市場的中流砥柱。股改改變了中國證券市場自成立以來一直實行的股權流通制度,使得中國證券市場具備了新的發展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股改意味著對證券市場功能的重新定位。
不斷壯大的資本市場大大拓寬了企業的外部融資渠道,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融資功能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境內股市IPO籌資4595億元,居全球市場第一位。
中國股市,在改革中經受洗禮,在發展中得到錘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