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新華網北京12月8日報道,2008年,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起大落的一年。國際油價在上半年持續飆升並在年中逼近每桶150美元的歷史「天價」,而在下半年卻迅速跌落並在年末跌至每桶約40美元的4年來最低點。
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經濟資源,石油價格的大起大落,牽動著全球的神經。
瘋漲暴跌 誰是幕後推手?
從2007年下半年起,國際市場油價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快速上漲期,最具指標意義的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很快先後突破每桶80美元和90美元關口。2008年第一個交易日,紐約市場油價便歷史性地觸及每桶100美元大關。今年上半年,油價繼續飆升。7月11日,紐約市場油價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
但年中之後,國際石油市場突然風向大變,油價開始持續大幅下降。12月5日,紐約市場油價跌破每桶41美元,收於每桶40.81美元,為2004年12月10日以來最低水平。與年中的歷史最高紀錄相比,油價在短短5個月內每桶下跌了100美元以上,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現如此大的跌幅,實為歷史罕見。
對於上半年的油價飆升,普遍一致的看法是供求關係緊張和投機因素是背後的主要原因。波士頓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考夫曼就此表示,這是市場基本面和投機操作共同導致的。他說:「需求增加而非歐佩克產油國產量萎縮改變了供求關係的平衡……而投機者們意識到了基本面的這一變化,預計該變化會推高油價,並因此採取了相應的操作……這種對未來價格上漲的預測最終影響到現貨市場,將油價推高到超過供求平衡的水平。」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瘋狂」油價的背後,明顯湧動著一種狂熱的投機躁動。《後凱恩斯經濟學》一書的作者托馬斯·佩利今年8月撰文說:「有大量的證據強烈顯示在當今石油市場上存在著猖獗的投機。一個重要的跡像是有文件證明的石油交易性質的變化,投機者(如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現在占交易的70%,而7年前只有37%。」
下半年油價急轉直下的主要原因,則是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疲軟進而導致原油需求的減少,而市場悲觀情緒導致投機資本抽逃則是油價急劇跌落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的經濟都已經陷入衰退。11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分別大幅下調至3.7%和2.2%,並將明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由此前預測的0.5%下調至負0.3%。
基於對世界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國際能源機構11月13日下調了今明兩年世界原油需求預測。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也表示,今明兩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均將低於該組織此前的預期。油價的下跌,特別是對油價前景悲觀的預期,導致大量投機資金離開石油市場,從而進一步加快了油價的下滑速度。
大起大落 誰家喜誰家愁?
油價的起落,與全球經濟密切相關。歷史上,油價幾次大幅飆升,都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衝擊,甚至導致西方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境地。今年上半年油價的迅速攀升,同樣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對歐美國家而言,高油價削弱了民眾的購買力,擠壓了個人消費空間,同時增大了通貨膨脹壓力。對那些依賴石油進口、對高油價適應能力較弱、承受能力較差的發展中經濟體而言,油價飆升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佩利這樣評價油價狂漲的後果:「僅僅想想當前的衝擊是怎樣提高全球的通貨膨脹,降低全球窮人的收入,使美元走軟,增加美國的貿易赤字,加重全球金融不穩定並增加了全球衰退的可能性這樣一系列情況,就可以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下半年油價的大幅回落則讓世界經濟緊繃的神經暫時得以放鬆。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耶金說:「對手頭緊張的消費者來說,油價下跌是一個巨大的福音……油價的下跌實際上是一種減稅——一種不需要獲得美國國會批准或讓四面楚歌的美國財政部掏錢的經濟刺激措施。」
油價走低還緩解了全球的通脹壓力,增大了各經濟體中央銀行的降息空間,使央行擺脫了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要同時應對「經濟下行風險」和「通脹上行風險」的兩難境地。自10月初以來,歐洲各央行已展開了三次聯合降息行動,以刺激經濟增長。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也多次降息,利率水平已降至1%,並有可能繼續降低。
面對油價的瘋漲猛跌,原油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40%的歐佩克心情複雜。對歐佩克來說,油價保持在相對較高但又能為原油消費國和生產國同時接受的水平,最能保障其利益,油價過高或過低都對其不利。歐佩克的原油生產政策對油價走勢曾具有極為關鍵的影響,但近年來,隨著歐佩克剩餘日產能降至目前的200萬桶左右,加上油價越來越受到市場投機等因素的驅動,歐佩克對油價的影響力有所減弱。
今年上半年油價高漲時期,歐佩克以高油價並非因供應短缺為由,堅持維持原產量不變。而隨著油價在下半年的迅速回落,歐佩克的石油出口收入大減。為了穩定油價,歐佩克分別於9月和10月兩次減產,但市場反應並不強烈。12月6日,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沙基卜·哈利勒表示,歐佩克將在本月17日的部長級特別會議上宣佈「大幅」削減原油產量,力促油價反彈。
當然,油價的影響遠不限於經濟領域,它更是攪動了國際政治風雲。今年年初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後,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說,每桶100美元的油價不僅僅是個數字,它將促使世界各地的政界人士仔細考慮其政治後果。而美國《紐約時報》直截了當地指出:「三位數的油價已經改寫了世界的政治經濟地圖,對一些舊的權力概念構成了挑戰。」
油價高漲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石油出口國。這其中,既有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伊朗等傳統中東產油國,也有俄羅斯、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等非中東地區的產油國。石油收入的增加,在明顯提升這些國家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也使得他們在地區乃至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呈上升趨勢。
而當油價暴跌時,這些石油出口國也首先受到衝擊。分析人士認為,對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這樣一些對石油出口收入依賴度較高的國家,油價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們與西方「叫板」的實力。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學者卡裡姆·薩賈德普爾說:「油價每桶下跌30美元對於伊朗經濟的影響比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更為嚴重。」而現在,與7月中旬的最高點相比,油價已下跌100多美元。
何去何從 廉油時代終結?
明年乃至今後幾年,國際油價將向何處去,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而由於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原因錯綜複雜,各方對未來油價走勢的預測也莫衷一是。
歐佩克認為,目前影響油價的已遠不只供求關係,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正使原油市場充滿變數。哈利勒曾表示,歐佩克的目標是使國際油價穩定在每桶70美元至90美元之間。如果未來兩年國際油價不能達到這個水平,原油市場就會由於生產投資不足而後期供應下降,其結果必然破壞市場供需平衡,使國際油價於2012年再度達到高位。
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各機構紛紛下調了對明年國際油價的預期。美林公司11月26日將其對2009年國際油價的預期從90美元大幅調低至50美元,甚至不排除油價有降到每桶25美元的可能性。
不過,雖然近期油價開始逼近每桶40美元的水平,不少分析人士仍警告市場存在著導致油價大幅反彈的因素。巴黎銀行指出,在短期幾個季度需求疲弱將會主導油價的構成,但是非歐佩克產油國產量增長有限以及歐佩克減產將會在2009年下半年推高油價。
國際能源機構11月12日發佈的2008年版《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預測,「廉價原油」時代正在走向終結,在未來兩年內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仍會有大的波動,但從中長期看油價仍有大幅上漲的可能。
報告預測,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並按2007年美元幣值計算,2008年至2015年原油平均價格可能在每桶100美元左右,但到2030年油價可能會超過每桶120美元。
2008年國際油價波動大事記
2008年是國際原油市場大幅波動的一年,油價走勢跌宕起伏。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在上半年節節攀升,並在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在下半年迅速跌落,並在12月5日跌破每桶41美元,創4年來最低水平。
以下為2008年國際市場上最具指標意義的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波動大事記:
1月2日,2008年第一個交易日,受投資者擔心原油供應緊張以及美元貶值等因素影響,紐約市場油價盤中交易一度達到每桶100美元,最終收於99.62美元,創歷史最高收盤價。此後,油價有所下降,但還是在90美元上下徘徊。
2月19日,紐約市場油價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收於100.01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隨著美元持續貶值等因素影響,紐約市場油價一再刷新歷史紀錄。
3月13日,紐約市場油價盤中一度達到每桶111美元,報收110.33美元。收盤價首次突破110美元。
5月5日,紐約市場油價在盤中創出每桶120.36美元的歷史新高,最終收於119.97美元。
5月21日,紐約市場油價大幅攀升並突破每桶130美元大關,最終收於133.17美元。
6月26日,受歐佩克輪值主席預計國際油價仍將走高等消息影響,紐約市場油價在盤中一舉突破140美元大關,並創下每桶139.64美元的收盤新高。
7月11日,由於市場擔心中東地區局勢緊張有可能影響全球原油供應,紐約市場油價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盤中新高,收於145.08美元,刷新歷史收盤紀錄。此後,國際油價在波動中逐步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