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隨著公認的「親美派」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國際舞台上亮相,法德領導人在歐中經貿、法德國內社會、政治因素及國際關係和國際形勢中努力找平衡,這些因素都放大了中歐關係中的競爭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歐洲對華政策今年以來因此頻頻傳出不和諧音。而每次到「寒氣逼人」之時,又會吹來些許暖風。這忽冷忽熱之間,究竟暗藏多少「玄機」?
中歐關係「經濟基礎」怎麼樣
自2004年5月起,歐盟超過了日本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據歐方統計,歐盟從中國的進口不僅減輕了歐元區的通脹壓力,而且為歐盟每個家庭每年節約300歐元。據中方統計,2005年,中國從歐盟的進口為歐盟創造了150萬個就業崗位。
薩科齊2007年11月首次訪華就獲得了超過200億歐元的合同訂單,遠超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的默克爾同年8月訪華成績,這使得德國商界垂涎、政界分化。《德國金融時報》甚至在頭版打上了「德國工業界要求默克爾向中國低頭」的標題。當德國聯邦議院有議員要求用禁運中國貨物在「西藏問題」上對華施壓時,立即遭到了國內經濟界的一片反對。可見,中國經濟的發展及中歐貿易的擴大,讓歐洲國家領導層看到了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現實意義。
不過,伴隨著中歐雙邊貿易額的大幅增長,雙方的經貿關係也進入了問題多發期,經貿關係中日漸增多的競爭性因素不僅殃及雙邊經貿,也給雙方的政治合作投下陰影。
2007年10月,就在默克爾訪問印度前幾天,她所在的聯盟黨議會黨團出台了新亞洲戰略,建議「德國要增強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民主國家的關係」,同時要「聯合歐美和亞洲的民主國家來遏制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威脅」。
默克爾作為歐洲新生代領導人的「領頭羊」之一,其外交政策也會對歐洲其他國家產生作用。薩科齊上任後首次訪華時,多次就人民幣匯率問題與中方進行討論,他也成為首位在此問題上對華施壓的歐洲國家領導人。
歐洲「人權」外交內因在哪裡
細心的人會發現,今年歐洲大國對華政策中,「人權」和「價值觀」因素愈來愈濃。「人權」成為這些國家向中國施壓的籌碼,可謂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且它更是歐洲大國領導人政治妥協、轉移國內輿論壓力的工具。
拿德國來說,國內經濟經過多年發展已處於一個停滯階段,民眾生活水平相對下降,與此同時新崛起國家的產品卻大量流入。德國又是個工業出口大國,對來自中國的挑戰更加敏感。政治家沒有迅速推動經濟發展的好辦法,將批評目標對準新崛起國家就成了平息民眾怨氣的捷徑。默克爾會見達賴就是這樣背景下的一個產物。
再看法國,薩科齊來自法國中右翼政黨——人民運動聯盟,他在總統大選中曾表示上任後將繼續對華友好的外交政策。
然而,今年4月,代表法國極左勢力的巴黎市長德拉諾埃向市議會提議授予達賴「榮譽市民」稱號,與試圖緩和中法關係的薩科齊政府唱反調。法國執政的人民運動聯盟發言人稱,左翼人士是在利用此舉贏得一場「公關政變」,這些都凸顯了法國在政治上的分裂。
此外,由於薩科齊上任後面臨國內經濟低迷、綜合國力下滑及法國在歐洲影響力逐漸下降的壓力,為了轉移國內輿論壓力,他也如法炮製地在「西藏問題」上與中國糾纏,甚至一度公開表示要抵制北京奧運會。加之,今年下半年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薩科齊急需借此機會表達法國的聲音,所以不遺餘力地為自己造勢,希望以此來吸引國際社會的注視。
兩大強硬政客有何個人風格
默克爾的政治風格一直以直率、硬朗著稱,在德國政壇中保持著「鐵娘子」的形象。德國媒體戲稱她對外奉行的是直來直去的「直線型外交政策」。她對「中國的威脅」也直言不諱,直截了當地要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在會見達賴引起眾多非議之後,默克爾還拒不認錯,強硬地表示「作為總理,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接見什麼客人」。
與默克爾風格類似,薩科齊早在擔任法國內政部長時就表現出「直言敢干」的風格,大選中拋出的「平靜地與過去的法國決裂」的競選口號為他最終贏得了勝利。除此之外,媒體還普遍認為薩科齊是一個愛出風頭、反反覆覆的政治人物,因此也不排除他會經常挑起事端以此來引起國際社會注意、抬高自己聲望。
今年11月,在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需要歐盟和中國更緊密合作之際,薩科齊又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宣稱要會見達賴。為此,中方做出強硬回應,宣佈推遲原計劃12月初召開的中歐峰會。儘管如此,薩科齊還是逆流而動地於12月6日在華沙會見了達賴。這些舉動也再現了其反覆無常的性格,薩科齊的國際形象也因此一降再降。(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