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12月19日,中石油總裁周吉與中石化總裁王天普各自率領龐大的代表團,出席了2009年度的「原油互供協議」簽字儀式。
這一兩大集團就來年原油互供問題的例行會晤,因中石油銷售公司總經理劉宏斌和中石化銷售公司總經理張海潮的出席,而顯出不同。
一位與會的中石化人士透露,由於近期成品油市場需求降低,市場零售價格下跌,兩大集團成品油庫存高企,因此,來年如何在成品油銷售上進行協作,也成為雙方討論的重要議題。但這位人士並未透露雙方溝通的具體結果。
「目前,中石油成品油庫存已處於歷史高位,亟需加大銷售力度;中石化卻不願國內成品油價格持續滑落,因此,兩家展開溝通,共同尋求解決方案是必然的。」一位中國石化協會人士指出。
在油價劇烈變動的背景下,兩大集團間的「不對稱」亟待平衡。紐約原油期貨在2008年7月達到147美元/桶的歷史高位後即開始暴跌,至12月19日,已至33美元/桶附近,半年的跌幅近80%。
原油互供
1998年中國石油行業重組改制完成後,長城以北油田、煉廠及國有銷售單位盡數被納入中石油旗下,而長城以南的,則被劃入中石化旗下。
但在原油、煉油和成品油銷售環節上,中石油、中石化擁有的資源並不對稱。
「我國的主力油田集中在北方,主要的成品油和化工品市場卻在長三角和珠三角,這種資源稟賦的差異,造成兩大集團自誕生之日起的不對稱:中石油原油資源豐富,卻市場狹小;中石化市場廣大,上游資源卻相對匱乏。」上述中國石化協會人士說。
就原油資源而言,中石油旗下大慶油田一家的油氣產量就達5000萬噸/年左右,相當於全國每年總產量的1/3,高於中石化旗下所有油田的總產量;而就市場而言,在中石化主導的長城以南,成品油消費量達到1.2億噸/年,是中石油所處北方市場的兩倍。
為平衡兩者間的資源差異,原油互供就成為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間每年必須進行的工作:擁有原油資源優勢的中石油,每年都會按協議價格向擁有市場優勢的中石化提供一定量的原油。
在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看來,最初的原油互供,是對中石油的支援之舉。「當時(2002年之前)國際油價維持在20美元左右,遠遠低於國內的勘探開採成本」,雖然,中石化「從海外進口原油在南方煉製」成本更低,但鑒於整個行業的利益,中石化仍需購進成本較高的國產原油。
如今,紐約原油期貨再次跌至5年來的最低點。韓曉平認為,兩大集團的原油互供「很有可能獨立於國際油價,可能在60美元左右」。
聯手保價
而成品油需求下滑,則是兩大集團共同面對的新難題。
來自易貿資訊的數據顯示,由於9、10月份全國成品油消費量連續兩個月出現環比下降,11月份全國原油加工量首次出現負增長,下降2.3%,主要煉油企業開工率在連續5周下降後,達到近年來的最低點69.23%。
「今年,國內成品油產量約為1.8億噸。其中,中石油生產了8000萬噸,餘下的由中石化旗下煉廠生產;但北方市場(中石油的銷售範圍)消化不了8000萬噸成品油,有約25%(2000萬噸)成品油需要銷售到南方市場(中石化的銷售範圍)。」東方油氣網副總經理鍾健說。
在長城以南的中石化傳統市場中,中石油擁有的加油站數量較少,其主要採用批發模式,向社會加油站批發成品油,而社會加油站的銷售價格往往隨行就市。
若中石油在北方市場無法消化的2000萬噸成品油,最終進入南方市場的社會加油站,勢必對中石化的市場體系形成衝擊。顯然,這是雙方都不願見到的。
而且,在上述中國石化協會人士看來,「成品油市場的混亂,會擾亂兩大集團整體的生產安排,而這關係到兩大集團來年的原油、煉油、化工等各個生產環節的計劃。因此,兩大集團會十分關注這件事。」
事實上,此前已有類似教訓。2002年前後,國際油價尚處在20美元/桶附近時,為確保集團內其他板塊的開工率,中石油和中石化曾有過激烈的市場競爭。
「當時,中石油和中石化為了爭奪南方市場,一方面高價收購社會加油站,另一方面大打價格戰。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價格體系因此被衝亂。」前述中國石化協會人士回憶說。
2003年,在國際油價攀升至30美元/桶以上後,在政府的協調下,兩大集團放棄從前的競爭策略,開始聯手保價,收緊了對社會加油站的批發量。
如今,在鍾健看來,「中石油和中石化很可能還會採用這種策略,以維持他們在國內市場的地位」。此前,兩大集團已多次表示,不會進一步下調旗下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價格。
「但我不看好這種價格聯盟。現在,市場供應十分充沛,兩大集團聯手保價,也不一定會取得預想效果,也不可能持久,因為他們的庫存必須要消化。」鍾健說。在他看來,「倒是地煉及社會加油站,有可能藉機高位出貨,以實現成品油庫存的加速流轉」。(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