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4日發表何惜薇撰寫的文章指出,上海人心中有兩把尺,一把是「土尺」,另一把是「洋尺」。這也就是說,他們是否排外取決於所接觸的人是外國人還是外地人,他們對前者表現謙恭,對後者就嗤之以鼻。這兩把尺其實跟新加坡人心目中的沒什麼兩樣——相對於「外來人才」,大家對客工的接納程度肯定沒那麼高。
文章摘錄如下:
大約今年年中,網上流傳著一幅「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挑起上海人排外的老話題。該地圖很快就被各博客網站轉載,不少網民在論壇上議論紛紛,同意或不同意地圖所表達的,都各執一詞。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吳迪結合了身為第二代上海移民的經歷,撰文指出,即使留過洋、應該具國際視野的高級白領當中,也不乏「地域原教旨主義者」。他們不是排外那麼簡單,而是把上海進一步分成不同地塊,輕視來自某個地區的人,例如靠近火車站、居住環境相對髒亂的閘北區居民。毋庸置疑,有關文章在網上又是被大量轉載,掀起網民熱議。
吳迪說,「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反映了在部分上海人心中,中國34個省、直轄市和行政特區已不復存在,中國地圖模糊成十幾個版塊。當中,被標為「家」的自然是上海,可其面積明顯比真實的大了許多;「要飯的」大概是指蘇北和安徽;「短途旅行和掃墓」是浙江;小小的溫州也沒缺席,被標為「炒房團和造假窩點」;「彪形大漢」是山東;「沙塵暴」是北京;整個東北是「各種暴力犯罪」的發生地;「騙子」集中地是河南,不但位置不準確,面積還擴大好多;出「小偷」的地方是新疆;「危險+奇怪的語言」是廣東、廣西;「新年打折」的聖地是香港;「旅遊點」是海南;「好吃的+漂亮美眉」應該是指四川;而「台巴子的故鄉」就是台灣;其他區域有如外太空般,一概是「未知世界異次元空間」。
所謂「台巴子」是指「台灣來的巴子(鄉巴佬)」。不少上海人普遍認為,台灣人說的閩南話鄉土氣息重,有如鄉下人。由此可見,該地圖的原創人非常重視當中細節和準確性。
有趣的是,「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流傳開來後,網上也出現了中國各省市對中國地圖的詮釋,包括不知名者、嫖客和記者心目中的中國地圖。以記者心中的中國地圖而言,中國各省市的名字被當地所發生的標誌性事件取代。這麼一來,安徽是「大頭娃娃」、上海是社保案,而陝西自然就是周正龍的華南虎照事件了。
回頭看上海人是否排外的課題,筆者去年抵步前,的確有不只一位同事告誡,上海人排外,要小心、不要被欺負。照理說,上海是移民城市,許多老一輩的上海居民都出生外地,特別是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等,大家在同一片土地上追逐各自的人生目標,保留著各地的文化,根本沒有排外的理由。
然而,由於不少上海人還是口操上海話,就很容易顯現一種優越感,而這樣的優越感在中下階層上海市民當中顯得尤其普遍。同樣不只一個人告訴過筆者,上海人心中有兩把尺,一把是「土尺」,另一把是「洋尺」。這也就是說,他們是否排外取決於所接觸的人是外國人還是外地人,他們對前者表現謙恭,對後者就嗤之以鼻。
這兩把尺其實跟新加坡人心目中的沒什麼兩樣——相對於「外來人才」,大家對客工的接納程度肯定沒那麼高。
其實,基於擔心有限資源(包括工作)被外人爭奪而排外,這情有可原。但是,當整個社會經濟取得一定發展,許多工作只有外地人才願意做時,又何必拘泥於提供服務者是否外地人呢?
筆者在上海的美發師是山東人,他不是什麼「彪形大漢」,反而會推薦書籍給我閱讀。那天上髮廊,他用麵粉為我修復受損的頭髮,一邊把麵粉與其他化學用品摻雜在一起,一邊向我解釋個中原理。對於我而言,他的老家究竟在哪裡,一點兒也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