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發端於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機,依然沒有停下向全球蔓延的腳步。虛擬經濟惹的禍,也在一步步地侵襲實體經濟。
作為全球知名的製造業基地,東莞一時間成為輿論的風暴眼。「倒閉潮」、「失業潮」,悲觀的消息,似乎總與東莞有關。
是事實真相,還是危言聳聽?本報(人民日報)記者深入實地、多方探訪,只為撥開迷霧,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東莞。
生產總值增長119.8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6.9倍……30年來,東莞靠「三來一補」和加工貿易寫就傳奇,從一個落後貧瘠的農業縣一躍成為全球知名的製造業基地。
但發端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開始向實體經濟蔓延,東莞首當其衝。2008年,東莞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臨近歲末,記者再次來到東莞,五星級酒店裡,來往客商少了;街道上,閒逛的年輕人多了。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業區裡還有很多企業,機器在快速運轉,工人在忙碌工作,拉原材料和產品的貨車在大門口進進出出。它們在經濟寒冬中執著堅持,謀求新生,像極了東莞大道兩旁迎著寒風挺拔身姿的綠草和傲立枝頭的紫荊花。
「當前的形勢異常嚴峻,明年還會更困難些,但憑借30年改革開放打下的深厚基礎,東莞有信心挺過這場危機;而且,東莞還要把危機當成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好時機,寧可速度慢一些,也要把結構調整過來。」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說這話時,臉上的表情是堅定的。
被放大了的「倒閉潮」——
企業起起落落很正常。近10年來,東莞每年倒閉的企業大約800家,今年有所增加。與此同時,1—10月新註冊企業14889戶
「韋旭鞋廠工資發放工作截至今日下午5時結束……下午5時後,將對韋旭鞋廠清場封存,請全體員工在此之前攜帶自己的全部物品離廠。」在已經倒閉的韋旭鞋廠緊閉的廠門口,一份公告和一張東莞市法院長安法庭的封條,引來路人駐足觀看。
韋旭鞋廠是今年以來東莞倒閉企業中的一個。據東莞市提供的數字,1—11月,全市關停並轉企業786家,全年預計關閉企業接近900家,占當地企業總數的6%。
「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對外貿依存度很高的東莞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黃埔海關副關長賴樹佳表示,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統計數字顯示,今年第四季度客戶訂單同比減少約15%—20%。
「但這僅僅是企業開工不足,而並不是傳言中的『倒閉潮』。」東莞市副市長江凌表示,近10年來,東莞每年正常或非正常倒閉的企業大約800家,占當地企業總數的4%左右,只不過今年的數字增加了一些。
預計今年,東莞GDP仍可實現14%的增長,這個增速其實並不低。「關鍵是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企業倒閉被一些傳言放大了。」江凌認為,有些報道看情況不夠全面。「而實際上,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加速倒閉的企業,基本上都是規模小、檔次低、競爭力弱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倒閉沒有對產業的整體造成大的影響,東莞產業總體上未傷筋動骨。」據統計,在關閉的企業中,70%投資額在100萬美元以下,90%在300人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據工商部門統計,在大量企業倒閉的同時,1—10月,東莞新註冊企業14889戶,還有不少企業增資擴產,正如記者在當地聽到的,「起起落落很正常」。同期,東莞還引進了20多億美元外資。
在曾妥善解決合俊倒閉欠薪事件的樟木頭鎮,著名的味千拉麵首期投資2000萬美元安家落戶;集美化妝品有限公司在上半年增資3000萬港元的基礎上,年底又增加投入5000萬港元,用於研發內銷產品。樟木頭鎮副鎮長徐鴻飛告訴記者,該鎮今年以來合同利用外資已達5200萬美元。
被放大了的「失業潮」——
今年提前返鄉的農民工確實增多,但當地對勞動力還有相當需求。11月,累計進入勞動力市場招聘的企業1998家,提供崗位達1.63萬個
出口訂單減少,部分企業關閉或減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就業。一些企業鼓勵員工休假、減少加班,通過這些瘦身計劃來壓縮成本;另一些企業的員工看到收入大大減少,乾脆辭職提前返鄉。
12月15日早晨8時許,東莞東城社保分局門口就圍了不少等候退保的人,辦事大廳門剛打開,人群就迫不及待擠地了進去。來自廣西柳州的韋氏兄弟告訴記者,他們在位於東城區的勝方電子廠干了3年多,工資最高可拿到1700元/月,但11月只上了半個月班,工資600多元,繼續幹下去沒多大意思。「這種情況下,只能辭職回家,社保能退多少就多少,省得來年再過來退。」
據東莞市社保局公佈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東莞全市退保人數累計63.1萬,且從10月底起退保人數尚在進一步攀升。「退保高潮往年一般在春節前一個月,而今年則提早了近兩個月。」東莞市社保局介紹,根據目前情況,退保者以離莞回家的人佔大多數。
「今年春節前一個月,提前回鄉員工確實增加得比較多,但還稱不上是『返鄉潮』。」東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認為,雖然不少企業關閉,但相當部分員工就地消化。
「據監測,儘管當前市場用工需求有所減弱,但企業對勞動力還是有相當需求,特別是新近投資或增資的企業,往往一個企業關閉了,很多工人立刻被其他企業招了去。」東莞市勞動部門對長安、厚街、鳳崗、塘廈等鎮的勞動力市場監測結果顯示,四鎮9、10兩月累計進場招聘企業6900多家,提供招聘崗位4.7萬個;11月,重點監測範圍擴大到7個鎮,當月累計進場招聘企業1998家,提供招聘崗位達1.63萬個。
「這個冬天不太冷」——
明年形勢十分嚴峻,但社會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央及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也讓企業家們堅定了「過冬」的信心
賴樹佳告訴記者,12月以來,東莞進口與去年同比減少了32%,對於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東莞來說,預示著明年2月出口上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負增長。「明年是異常嚴峻的一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這是政府和企業界共同的看法。
近日,東莞對9000家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包括出口量靠前的300家企業,大部分企業表示不樂觀。但大家普遍認為,挨過這幾個月,到明年下半年,情況可望好轉。
不少決心留在東莞的企業也向記者表達了各自的信心所在:首先是資金優勢,經過這麼多年來高速發展,東莞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僅以金融機構為例,目前東莞銀行業有超過4000億元存款,而貸出去的只有2000億元,存貸比非常低;其次是產業配套優勢,一家企業,其配套原材料,一般在1小時或半小時物流圈內,如此低的物流成本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再次是產品優勢,東莞生產的主要是日用品等生活基本需求產品,而不是高檔消費品,市場需求更具剛性。所以,儘管金融危機對全球影響還未見底,但東莞所受的影響基本可以預見。
讓企業家們堅定信心的還有政府的積極扶持。較早感受到寒流的東莞早預見、快出手,東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冷曉明介紹說,9月下旬以來東莞做了大量工作,組織幹部進入企業宣導,加強溝通,提振信心;為緩解企業融資困難,用10億元風險補償撬動250億元貸款,10、11兩個月來已放貸110多億元;兩次減免三種費用,為企業減負10億元;今明兩年,東莞還規劃了五大類項目,投資額達1400億元,為企業創造更多商機。近兩個月中央密集出台的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等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陸續顯現,也讓企業家們堅定了安然「過冬」的信心。
當然,信心還來自東莞內銷市場的快速發展。據統計,今年1—10月份,當地外資企業內銷高達14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3.9%。
金融危機給我們上了一課——
既要保增長,更要調結構。危機之下,政府和企業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時,更容易達成共識。
金融危機給東莞帶來經濟困難,恰逢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近年來,東莞開始在廣東省的戰略部署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劉志庚提出四個「忍得住」:一要忍得住暫時的陣痛,二要忍得住暫時速度的放緩,三要忍得住暫時收入的減少,四還要忍得住社會的非議。
如今,全球金融海嘯突如其來,許多人擔憂,在經濟衰退的巨大壓力下,東莞還能否「忍得住」,堅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專家分析,危機之下,政府和企業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時,更容易達成共識。以前環境好,企業沒有產業調整的動力;危機給很多企業上了直觀的一課:為什麼受影響這麼大?因為你的產業結構單一,外向依賴度太高;出口市場太單一,只限於歐美;因為你沒有自主品牌技術,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微利經營。
危機之下,市場力量也促進了各個產業、行業重新洗牌,優勝劣汰,大大加速了產業升級調整的速度。一些過去政府行政手段不好做也不能做的事情,現在市場做了,淘汰了一大批層次較低的企業和產業,讓其他優質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比如,以前東莞鞋廠很多,市場競爭白熱化,美國人拿著訂單,一雙鞋可以從12美元、10美元一直壓到9美元,導致企業間惡性競爭,利潤全給別人拿走了。現在一部分劣質企業倒閉了,生產資源集中到一些優質企業上,他們有更多的議價權。再加上危機後,全球石油及貴金屬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調,對生存下來的優質企業又是一系列利好。
金融危機中不同企業的不同命運,更堅定了東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決心。日前,由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印發的一份《東莞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做法與啟示》報告顯示,部分加工貿易企業立足自身實際,抓技改、重研發、做品牌,率先實現了更高層次的跨越。
「既要著眼今天,又要放眼明天。」對東莞來說,當前最關鍵的是如何利用這場危機,成功地將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不少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地認為:「如果說我們成功地度過了這場危機,救了一批企業,但危機過了之後,產業結構沒有變化,競爭力沒有提升,那麼,如果再來一場危機,東莞遲早還是難以倖免。既要保增長,又不能失去這次調整結構的機會,對東莞來說,將是很大的挑戰。」
實際上,現在東莞也是這樣做的。冷曉明介紹,上述10億元風險補償融資政策並不是「普惠制」,由政府首期列出的3105家優質企業成為各家銀行的「寵兒」。目前,東莞還在物色一批企業,準備在人才引進、稅收、用地、用電等方面給予進一步的扶持政策。(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