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風險」的沉重包袱
沒錢的煩惱也許還能想辦法解決,但核危機的長期化,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傷害卻可能難以彌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劉軍紅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說,在全球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產業一兩個季度受損可能影響還不大,但半年甚至一年仍然受拖累,那麼最終的結果將是『永遠敗北』,全球市場份額立刻被搶佔。」
劉軍紅舉例說,1995年阪神地震,當年亞洲第一的神戶港迅速被韓國釜山港取代。今天,殘酷的全球競爭又一次上演:此前,日產、豐田等日系車幾乎保持著北美霸主地位,然而短短幾個月,目前日系車的北美市場幾乎全部被德國、韓國汽車搶佔而去。劉軍紅強調:「市場份額一旦被搶佔就將很難再恢復。不管日本願不願意,『日本國家風險』已經顯現,而且這個風險將注定使日本相關產業出現倒退。」
有分析甚至認為,如若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持續下滑,對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也將持續下降,從而導致日本逐漸失去災後崛起的機會。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楊伯江也對《世界新聞報》記者表示,核危機長期化給日本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經濟層面,「污名效應」將給東日本的產品出口帶來沉重打擊,恐怕今後很多年都無法翻身,也很難吸引任何投資。而日本應對危機不利、逃避賠償等做法「對日本的國際形象、國際公信度也是沉重打擊,暴露了日本體制的弊端和日本政府在戰略文化上缺乏國際責任感的一面,這對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言,恐怕更是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