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有人說,三峽水庫泥沙淤積最終將影響重慶防洪,這種說法對嗎?
蔡其華:重慶河段回水變動區受庫區泥沙淤積影響,遇不同頻率洪水時,沿城洪水位抬高明顯。初步分析,由於入庫泥沙減少,在20世紀90年代水沙系列條件下,水庫運行30年後,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設階段低0.2米,2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設階段低0.92米,5年一遇洪水比初設階段低1.15米。長江上游干支流水庫建成後,三峽入庫泥沙將更加減少,庫尾段的泥沙淤積得到很大改善,同時對降低變動回水區特別是重慶市主城區洪水位的作用非常明顯。依計算,60年代水沙系列條件下,水庫運行30年後,庫區總淤積量為29.32億立方米,與上游不建庫方案相比較,同期淤積量比減少24.1億立方米,相對減少45%,洪水位也有所降低。總之,由於上游水庫攔截泥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引起入庫泥沙銳減,初步估計,未來100年一遇洪水位大約相當於原來50年一遇的洪水位,不會加重上游重慶市的防洪問題,但需要進一步研究重慶市關鍵部位的防洪安排是否達到防洪要求。
八問:三峽水庫運用後,長江中下游發生的崩岸等河勢穩定問題如何解決?
蔡其華:三峽工程運用後,出庫泥沙含量降低,發生清水下洩,水流挾沙能力增大,影響護岸工程。三峽水庫自2003年蓄水以來,大壩下游河道沖刷主要發生在宜昌至城陵磯河段,全程沖刷已發展到湖口以下,沖刷的速度和範圍大於論證階段的預計,但河勢總體上尚未發生巨大變化。由於近岸河床明顯沖深,「崩岸」現象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發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險工段。1998年大洪水以後,護岸工程不斷加固,故三峽蓄水以來,長江的中下游堤防未發生重大險情。
三峽水庫幾乎不影響三峽風光。高峽依舊,新增平湖,景色更為壯美
九問:三峽水庫運用後,是否加劇了長江口鹽水入侵問題?
蔡其華:三峽水庫的調節庫容只佔壩址斷面年徑流量的3.7%,為季節性調節水庫,其調蓄作用不影響長江口的入海水量,但年內分配有所改變。在每年汛後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間蓄水,其間水庫下洩流量將較天然情況減少,但長江口的鹽水入侵多發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其間三峽水庫的下洩流量較天然情況增加,會減輕鹽水入侵。近幾年來,鹽水入侵的頻度和強度增加,主要原因是長江口北支因淤積萎縮導致鹽水倒灌南支,也與長江上游來水偏枯、大通以下江段抽引水量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關。
十問:三峽水庫運用是否破壞了天然景觀?
蔡其華:三峽水庫水位抬高到145至175米高程,必然淹沒一些景點,總體來說,對三峽風光的影響是有限的。每年4、5月至10月,由於要防洪,壩前水位將降至145米,幾乎不影響三峽風光。三峽的兩岸山峰高程多在1000至1500米,即使水位升高30米至80米,峽谷感不會被減弱。由於水位的升高,還產生許多極具吸引力的人工景觀。高峽依舊,新增平湖,景色更為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