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台灣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對台政策演變調整絕非易事: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發展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06-11]    我要評論
         

炮兵某部在炮擊金門前誓師。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半個多世紀一路行來,可以清晰地看到對台政策演變的脈絡,中國共產黨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兩岸人民福祉為依歸,始終秉持開放務實的態度、與時俱進的思維,力主海峽兩岸化干戈為玉帛,成為台海和平的推手——中共對台政策演變,台海和平的驅動力量(統一方略)

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台北。在美國反華勢力的支持下,繼續維持反共政治架構。自此,台灣再次陷入與祖國大陸的分離之中。

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國的內政,如何實現統一?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為此殫精竭慮。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再到和平發展,對台政策的演變和調整絕非易事。

1解放台灣

歷史回放

1958年7月15日,美軍登陸黎巴嫩,中東燃起戰火。在遠東,美國重申不承認中國,並支持台灣當局在台灣海峽進行戰爭挑釁。在這種背景下,8月21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召開會議,決定炮擊金門。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金門,僅2小時內,就有4.5萬多發炮彈密集傾瀉到金門島。

金門守軍海上補給線被截後,美台海軍組成聯合艦隊進行護航。福建前線部隊請示打不打美台聯合艦隊?毛澤東命令照打。結果,解放軍一通大炮,美艦頓時撕下「盟友」的假面,丟下台艦及運輸船隻,掉頭遁去。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製造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在這種特殊背景下,中國政府曾將「武力解放」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

金門炮戰發生的背景亦如此。炮擊金門的直接指揮者葉飛將軍曾說:「金門炮戰是我們與美國互相摸底的一齣戲,一出很緊張很有意思的戲。」金門炮戰,最終挫敗了美國意圖製造「兩個中國」、「劃峽而治」的陰謀。

蔣氏父子在台灣主政時期,雖然一心想要「反攻大陸」,但是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上,國共兩黨深有共識。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為了兩岸人民的福祉,事實上,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周恩來就曾試圖「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

1955年5月31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性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這是祖國大陸第一次公開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

此後,中共通過各種途徑將希望推動國共和談的誠意,傳遞到島內。

1956年3月16日,周恩來請將赴台的英國人馬坤,捎話給蔣介石:「我們從來沒有把和談的門關死,任何和談的機會我們都歡迎;我們是主張和談的,既然說和談,我們就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只要他贊成和談」。同年11月,周恩來在印度答記者問時又公開宣佈:「我們在努力爭取蔣介石」。

1957年4月16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會見蘇聯客人時說,「國共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

遺憾的是,「國共第三次合作」一直未能實現。一方面,1966年,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極左」路線和政策嚴重干擾了對台工作。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國民黨及西方反華勢力乘機興起反華反共聲浪,醜化大陸形象,加深了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隔閡與誤解。



123下一頁

      責任編輯:郁文
台灣統一企業在甘肅投資項目開工      [2011-06-10]
兩岸涉外人士首次公開對話 台灣前官員稱「一家人」      [2011-06-10]
「塑化劑」揭示台灣真實面      [2011-06-10]
台灣花蓮外海發生5.2級地震      [2011-06-10]
台灣觀光業者在港舉行推介會      [2011-06-09]
自由行在即 台灣準備好了嗎      [2011-06-09]
台媒評自由行:不必搞那麼複雜      [2011-06-09]
兩岸就「個人遊」等達成共識      [2011-06-08]
日本扣押一台灣漁船 逮捕船長      [2011-06-07]
台灣三成民眾自包粽子求安心      [201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