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平統一
歷史回放
「親愛的台灣同胞們: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我們代表祖國大陸的各族人民,向諸位同胞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祝賀。昔人有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歡度新年的時刻,我們更加想念自己的親骨肉——台灣的父老兄弟姐妹……」
「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
1979年1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這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名義,寫給海峽對岸的「公開信」——《告台灣同胞書》,短短1800字,悄然融化了兩岸之間長達30年不往來的堅冰。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兩天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從1979年起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良好的國內外氛圍,奠定了中共對台政策轉圜的基礎。《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標誌著中共對台政策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的重大轉變。就在同一天的《人民日報》上,《告台灣同胞書》的右上方,還有另一篇配文:《國防部長徐向前聲明: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
1982年7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小組副組長廖承志致蔣經國一封信。作為蔣經國昔日在蘇聯的同窗,廖承志給他發去電報:「經國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試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這封信引起海內外極大震動。與此同時,中共對台政策,沿著「和平統一」的路徑,也有了更為細緻和具體的規劃。
1981年的國慶前夕,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就台灣問題發表9條談話,建議「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還進一步提出「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已經涉及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內涵。
兩年後,鄧小平進一步闡明瞭「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6條具體構想:「大陸不派人去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這是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說的話。楊力宇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鄧雖深知台港問題之嚴重性及複雜性,但卻展現中共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的信心。」
「一國兩制」的設想最初是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島內民眾反映熱烈。可當時的台灣當局仍然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本該前行的兩岸關係,此後卻一波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