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提早安排籌劃。自4月中旬以來先後有11個工作組深入沿江5省協助地方做好抗旱工作,截至6月上旬,長江中下游五省共投入抗旱勞力990萬人,啟動機電井30多萬眼、泵站3.4萬處、機動抗旱設備170萬台套,出動運水車7萬多輛,完成抗旱澆地6800多萬畝,保障了旱區群眾飲水安全。
而針對長江中下游河湖水位持續偏低,三峽水庫也發揮了顯著作用。國家防總、水利部統籌兼顧抗旱、水力發電和航運等多方用水需求,加強三峽水庫的科學調度,加大下洩流量,及時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補水,保障沿江地區生活生產用水。
截至6月13日統計,今年以來三峽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215億立方米,使長江中下游干流各主要控制站水位較近期最低水位抬升3.23至5.09米,補水效果十分明顯。截至5月底長江中下游沿岸及兩湖周邊地區累計從長江干流和湖區引水、提水66億立方米,完成抗旱澆地863萬畝,有效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
值得注意的是,在應對這場嚴重乾旱中,同處長江下游,江蘇面對60年來最嚴重的氣象乾旱卻無災像。據介紹,江蘇超前規劃是主要原因。江蘇先後建成了「江水北調」工程體系、「江水東引」工程體系。2000年起,針對太湖藍藻暴發,水環境惡化的狀況,又積極實施了「引江濟太」工程。江蘇這三大調水工程的建成,實現了長江與太湖、淮河和沂沭泗等四大水系的互聯互通、互調互濟,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灌排自如、水遂人願的比較完善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