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此後,伴隨著中蘇關係出現惡化,及至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國門近乎封閉,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最艱難時期。宋泓說,在中共發展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國際環境限制了中國開放的進程」。
當中國經濟已處千瘡百孔之時,1978年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序幕。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這為中國打開了同西方國家的合作之窗,中國由此實現對外開放的首次飛躍。
然而,當時中共黨內在對外開放問題上形成共識的過程並不容易。宋泓說,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十年中,國際社會為中國提供了較寬鬆的環境,但中共黨內不少人對西方思想缺乏概念和瞭解,對中國引進外資等行為心存疑慮。到1989年到1992年之間,甚至出現了「中國是否要關起國門」、「對外開放是否要收一收」的思潮。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宋泓說:「這次講話把此前黨內很多顧慮和擔心消解了,也是中國對外開放二次飛躍的標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開始承接「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並將大量商品出口到歐美市場,逐步奠定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格局。
本世紀初,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由此搭乘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外經貿發展高速列車,年均約百分之二三十的外貿增速使得進出口規模一路狂飆,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份量與日俱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