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漁民多是家中頂樑柱
潭門漁民王振富擁有一條100噸的大木船,他父親的則是一艘60噸的稍小的木船,每次出海,他們都偕同一道,除去漁船回港休整的時間,他們一般一年去南沙三到四個航次,每個航次大約兩個多月的時間。
王振富說,在茫茫大海上,在沒有單邊帶(無線電通訊——編者注)、衛星電話、船舶定位系統之前,一旦出海,就完全跟家裡的老婆孩子失去了聯繫,如果遇到颱風、暴雨、大風等災害天氣,家人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
「現在好多了,現代化的先進設備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王振富說,通過單邊帶,漁民隨時可以與家裡聯繫,要想知道準確的衛星雲圖的情況,可以和潭門的邊防派出所「海上110指揮所」聯繫,他們有專人值班,真遇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漁民還能撥打衛星電話報警,只是衛星電話一分鐘要6元錢,一般情況他們都不捨得用。
在千里之外的南沙海域,百十來噸的木質漁船就彷彿是一葉浮萍,危險無處不在。麥邦奮還有一個身份——潭門南海漁民協會的會長,講起海上生活的苦楚,他傷感地說,潭門的漁民喜歡潛水作業,得潛水病的很多,平均每年就有4名青壯年漁民病逝。發病時,不少是在海上,沒有條件搶救,只能眼睜睜地乾著急,死去的壯勞力個個都是他們家裡的頂樑柱啊!
很多時候,麥邦奮一聽到電話鈴響,他都有點心有餘悸,「我最怕接漁民的電話,不是遇險就是被抓扣。」他還清楚地記得,去年5月27日,一艘瓊海籍漁船在南沙漁場半月礁附近海域作業時,遭到菲律賓軍艦追趕,船上9名船員被抓扣至菲律賓,當時在兩艘作業艇上的10名漁民雖然沒被抓走,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因為小艇上沒有任何食物。協會立即聯繫最近的漁船趕赴半月礁,才救起那10名落單的漁民。
像王振富這樣擁有大船的漁主,在潭門有150多個,更多的則是造不起大船、雇不起漁民的,只能靠小艇跟隨大船出海捕魚,或者在西沙海域的島礁上駐島生產。漸漸地,在西沙永興島、深航島、趙述島,潭門漁民建起了新的海島村落。但那裡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淡水資源匱乏,衛生條件差,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過著半原始的島礁生活。
記者曾去過西沙的趙述島,那是一個完全由木頭和黑色油毛氈搭建的村莊,島上的土壤幾乎都是珊瑚沙石,漁民的木棚直接搭在沙子上,木頭作柱為梁,黑色的油毛氈擋風遮雨,裝滿沙子的礦泉水瓶被當作石頭壓在房頂上,防止房頂被風掀翻吹走。
島上漁民梁鋒告訴記者,他們平時最缺的是淡水和蔬菜,必須十分節省使用,要是有從村子裡出來前往南沙的大船經過,可以給他們捎帶一些補給過來,但也十分有限,「如果遇上大的颱風,一個晚上就可以掀翻他們整個村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