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聽講後「征民意」
「課後還有討論,我就是聽眾了,以學員發言為主」,接受採訪時,焦連三說,一些地區的拆遷糾紛典型事件,以及跨區就讀等教育難問題、看病難問題,都是課後討論的議題,「在革命舊址回思延安時期的黨群關係,就是要讓一些領導幹部警醒,比如各地爆發的群體性事件,背後其實是利益問題,面對百姓的利益,官員該怎麼切這塊利益蛋糕?」
據延安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介紹,焦連三在棗園舊址所講的《延安時期的黨群關係》課程,系該學院的現場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口述歷史教學(400多名老紅軍、老八路的視頻資料)、案例教學(如《延安整風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等)、激情教學(學唱陝北民歌、學跳陝北大秧歌等)。
焦連三說,學員跟蹤結果表明,培訓起到了一定效果,「比如一位來自煙台的學員,在當地修路,修路前先征民意,請老百姓選擇修路方案。他自己說,如果沒有延安之行,他不會想到先征民意。」
■花絮
全天伙食標準50元
受訓期間,學員除非生病,否則不得請假不得離校,一日三餐必須在學院食堂吃自助餐,全天伙食標準50元,「吃的不是太好」,陳燕楠說。單人宿舍面積也不過十七八平方米,課桌和書架佔了近1/5,衛生間被擠得只剩下四五平方米。「不能太胖,否則轉身很費勁」,一名來自吉林的學員開玩笑說。
建成學院前,延安幹部學院所在地係一片荒地,一名工作人員回憶說,當初在三個候選地中,特意選擇了地處偏僻的現址,「因為安靜,能潛心學習」。
學院內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唯獨沒建游泳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延安缺水,百姓吃水都不富裕,所以學院舍棄了游泳館,「夏天是熱,想游泳,先想想百姓怎麼吃水,新時期黨群關係就得從這些小事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