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次性筷子需求旺盛
來自財政部的相關信息表明,目前我國每年平均生產800億雙一次性筷子,出口近300億雙,國內消耗500億雙左右。事實上,是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20世紀80年代,日本筷子生產商為節省成本,把生產業務轉移到中國東北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才在中國普及開來。自那之後,隨著國內需求不斷增長,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筷子生產國。
在中國的筷子加工企業中,一次性筷子的加工製造往往佔據很大比重,因為一次性筷子對材料要求低,一般採用速生楊,工藝相對簡單,且成本低廉。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封裝的非一次性筷子每次清洗需要花2至5角錢,購買一次性筷子成本則低得多。記者調查發現,常見的21厘米或24厘米長的普通一次性筷子,一包3000雙,售價從一百元到一百七八十元不等,平均每雙成本僅為三五分錢。相比之下,送消毒公司清洗要比使用一次性筷子貴出六七倍。巨大的差價導致不少以低成本運作的小餐館無法放棄一次性筷子。
而有關號召減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倡議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國是一次性木筷使用和出口大國,有數據表明,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耗費木材166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木材鋸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鋪滿3700個足球場。」商務部商貿服務司副司長張蜀東說。但是一次性筷子在國內的回收,幾近停滯不前。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副會長錢小瑜告訴記者,「我國每年一次性筷子產量為100多萬標準箱,其中木頭的一次性筷子接近50%。這些筷子幾乎全部未能回收。」
巨大的環境和經濟壓力將一次性筷子不止一次地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然而國內需求始終不減,甚至越來越多的廠家將眼光投向海外。記者走訪了一些筷子加工企業了解到,以往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或多或少會從俄羅斯和其他國家進口加工木材。但是面對俄羅斯限制原木運輸的新法規和日益上漲的運費,廠家卻不得不另闢蹊徑。
「這是個共贏的過程,只要中國人對一次性筷子的需求不減,我們就不會面臨訂單減少的尷尬。」李表示,「佐治亞的工廠負責將木材加工成筷子的雛形,之後大部分半成品都運往中國大連的一家日資工廠進行打磨和包裝。部分筷子會銷往日本和韓國。這種模式已經為許多廠家接受,未來會有更多的合作夥伴。」 該公司現有僱員25名,李計劃再僱傭至少125人,以使日產量達到1000萬支。
對此,美國媒體也同樣表示擔心。《赫芬頓郵報》報道指出,在未來的阿梅裡克斯鎮,人們或許再也看不到同野草一樣的楊樹和楓香樹。在網絡版的《時代》周刊上,也有網友留言說:「出於對環境和生態的考慮,中國早已禁止砍伐森林,同時還禁止了製造、出售和使用一次性筷子。」
美國經濟分析家指出,中國對日出口一次性筷子是最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為了發展經濟進行資源出口型的生產開發,資源過度開發最終導致環境遭到破壞。當年曾對日出口一次性筷子的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許多國家都是因為森林資源枯竭才不得不退出這一市場競爭的。然而美國卻在重演著這一模式,這不失為一種傳統加工業的正常流轉,同時也預示著經濟格局的變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