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食品漲價讓小市民感觸最深。圖為香港攤檔。
內外夾擊推高物價
租金節節上升是香港營商者長年的痛。進入2011年,媒體不時傳出有商舖付不起房租選擇停業,至於撐下去的商家,提價是一條很自然的路。
5月1日香港開始實施最低工資制度,僱主為轉嫁成本,也推高了部分產品價格。
這些都是香港本輪通脹的內部原因。
輸入性通脹是推高香港物價的另一方面,且來勢洶洶。
香港約70%的食品和日用品來自內地,內地物價高企直接增加香港通脹壓力。
6月14日內地公佈最新通貨膨脹數字,5月份通脹率創34個月新高。香港經濟專家預期,內地6月份通脹可能進一步加劇,香港通脹也將隨之擴大。
此外,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熱錢不斷流向新興經濟體。香港金管局近日披露,2008年10月至今,共有1.3萬億港元流入香港銀行體系。分析認為,這是香港資產價格近年大幅飆升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香港在貨幣政策上與美國同步。巨額資金炒高香港資產價格時,香港貨幣管理當局只能眼看通脹上升和資產泡沫加大,而不能採取有效的貨幣政策進行干預;當美元對人民幣貶值時,港幣也只能跟著不斷貶值,令輸入性通脹持續加劇。
香港輿論普遍贊同,對於內地通脹和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造成的壓力,香港地位被動,因應能力有限,但是特區政府仍然應該把握時機,反省香港社會的問題。
近日,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在電台節目中指出,以後幾年,香港主要面對的民生問題就是物價和樓市問題。對於公共事業各項加價,政府應該看緊;而解決樓市問題,政府需要「適度有為」。
低收入階層受通脹影響最大。有社會組織建議,特區政府應檢討綜援制度及交通津貼計劃,幫助基層市民;長遠更要設立全民養老金,以減輕基層民眾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