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非法垃圾場:租地-回收-分揀-填埋的灰色產業鏈
一輛微型麵包車,是35歲的攝影師王久良追蹤垃圾場的「座駕」。在王久良的帶領下,「中國網事」記者找到了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的兩處非法垃圾填埋場。
進村不到2公里,一股濃烈的臭味就撲鼻而來。「這裡是一家養豬場,從城裡回收泔水,撈出能用做豬食的部分,其餘的就送到前面的垃圾場。」王久良指著一大片平房對「中國網事」記者說,在垃圾產業鏈裡,「泔水豬」既是消納大量餐廚垃圾的重要方式,也是垃圾實現「變廢為寶」的重要環節。
穿過養豬場附近的一片樹林,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垃圾場進入「中國網事」記者的視線:垃圾場的南西北三面是樹林,東面的耕地高出垃圾場大約10米。「非法垃圾填埋場往往都會選擇在四面有屏障的地方。」
在北京夏季的滾滾熱浪中,垃圾產生的腐敗味道幾乎讓人窒息,密集的蒼蠅瞬間將所有進入的人包圍。「這裡還不是最臭的,有些垃圾場的味道比這還難聞。」
「中國網事」記者看到,垃圾場上堆滿了裝著垃圾的塑料袋和混凝土塊,在垃圾場的一角還有很明顯的焚燒痕跡。「這些垃圾場不定期有人過來焚燒,焚燒完後再用推土機推到旁邊的池塘裡。」王久良說,「光是我們腳下的垃圾就有五六米厚。」
垃圾場的北面還連著一片池塘。「我擔心這些垃圾會對地下水產生污染,西面不遠就是溫榆河。」王久良憂心忡忡地說。
距離這裡不到2公里的另一處非法垃圾填埋場則已發生了讓人欣喜的變化。雖然垃圾場周圍的樹木上依然掛著各種塑料袋,但垃圾場大部分已經被沙土掩埋,只有零星新傾倒的垃圾,也沒有第一處垃圾場的腐臭味。「大約一個月前,這裡的垃圾就已經基本被掩埋了,希望新傾倒的垃圾不是死灰復燃。」
王久良介紹,這些非法垃圾處理場的經營者大多來自四川、河南、安徽等地,他們將城區的垃圾回收,運至農村地區租來的土地上,將可以賣錢的廢品分揀出來後,剩餘的大部分垃圾都留在原地填埋。「一個垃圾場填滿後,他們往往就『轉戰』到其他地方,繼續著『租地-回收-分揀-填埋』這一模式。」王久良說,「與這些垃圾相比,最讓人痛心的是無良的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