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現在,有些學生報讀大學或選擇專業時,不是基於興趣,而是排名;有些家長為子女選校時,不是基於教育素質,而是排名;有些僱主招聘大學畢業生時,不是基於他們的才幹和品德,而是他們所念大學的排名;有時候,大學的贊助人提供資源,不是基於他們對提升教育素質的認同,而是大學排名採用的表面化的研究指標。
不少人對這些排名制度採用的方法所知不多,卻把大學排名(或個別學科的排名)奉為無上權威,視為評核排名榜上各院校表現的最重要尺度。我們常常慨歎教育制度因市場價值而蒙污,可是我們(學生、家長和僱主)卻也正在造成這個問題。
部分學者和大學領導層極度重視如何「參與遊戲」。為了獲得更高名次,一些大學甘願施展「策略定位」手段,招聘知名度高的研究人員,以刺激研究產量──嚴格來說,這些都是校外製造、可以實時納為己用的研究產物。傳聞有些大學甚至付酬予外地教授為訪問學人,以便將其名字列作附屬教學人員,從而將其研究成果計算在內。這樣一來,我們跟聘請外援的球隊有什麼分別?這些掛名或美其名曰短期的「星級研究員」,可能惠及學生或提供優秀教育嗎?他們對建立一支長遠持久的研究團隊能有多大貢獻?他們的研究對本地社群又能帶來多少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