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近一個世紀的抗爭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越南人抗法將近一個世紀。1858年,法國借口保護傳教士,夥同西班牙,組成法西聯合艦隊,炮擊峴港,法國由此開始侵入越南。法國人改變了越南的語言,並帶來法式建築。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成功,越南北方獲得獨立。接著,法國人捲土重來,越南繼續抗法戰爭。直到1954年5月奠邊府戰役結束,迫使法國簽訂停戰協定,法軍撤出越南民主共和國。
對美:艱難慘痛的統一之路
法國人失敗後,美國人尾隨而來,越南人進行了最慘烈的越戰。直到1973年,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簽署《巴黎和平條約》,美國國防軍全部撤出越南,越南南北才獲得統一。這場戰爭讓越南為國家和民族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給這個國家留下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上百萬孤兒、寡婦和殘疾人。當然,交戰雙方實力懸殊,美國在具有壓倒性軍事優勢下,最後竟敗戰而歸,也給其留下慘痛深刻的教訓。
對柬:向南擴張的「野心」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越南也曾扮演著擴張主義者的角色,這點毋庸置疑。1979年越南對柬埔寨發動了全面的軍事入侵,1個月後佔領了柬埔寨各主要城鎮、沿海島嶼和交通幹線。面對越軍大舉進攻,柬埔寨武裝抵抗力量由城鎮轉移到鄉村和山區,開展游擊戰爭。直到1989年9月27日越南政府宣佈從柬埔寨全面撤軍,這場歷時11年的戰爭才宣告徹底結束。
對華:愛與恨的矛盾交織
越南在中國的版圖內達1000多年,直至公元968年越南獨立,但仍是中國的藩屬國。1885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才結束了約1000年的中國藩屬國的歷史。
褚浩認為,正是千年對中國的「附庸」造就了越南複雜的對華心理:既有對中國這個強大近鄰的認同和羨慕,也有對中越發展差距的自卑和無奈;既有學習中國發展經驗的渴望,也有為維護國家獨立和塑造民族精神對華潛在的牴觸和警惕。例如,在胡志明市紀念抗美戰爭的博物館中,沒有任何一張有關中國支援越南的記載和圖片,更沒有實物。中國支援越南抗美戰爭的歷史事實在這裡被完全有意掩蓋。對華矛盾心態已經成為越南的突出特徵之一,也自然成為其國家性格的一部分。而1979年爆發的中越戰爭更是加劇了越南對中國的不信任,「怕」與「恨」佔據了民族心理的上風。
越南的國家性格決定了其價值取向和對外交往的特點。曾任越南外交部部長助理的劉文利在其著作《越南:陸地、海洋、天空》中這樣說,「哪怕是再小的一塊領土,也是個根本問題,一個在原則和法理上不可迴避的神聖問題。沒有任何大局問題能夠允許無視對領土的侵犯。即使是中越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也必須以適當方式,包括採取武裝保衛領土的方式做出反應。反應必須及時並有一定密度,而不必懼怕對方(中國)做出更強硬的反應或擔心影響兩國關係,因為一般不至於引起戰爭」。這些觀點被時任越共總書記的杜梅全盤接受,其書也被杜梅列為越南幹部「必讀書籍」,成為越南對外政策的指導之一。褚浩最後表示,越南對海洋,尤其是南海的擴張行為,是有其歷史與現實淵源的,符合其雙重複雜的國家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