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共建造過6架航天飛機,除作為樣機的企業號、墜毀的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之外,還有已經結束飛行任務的「發現號」、「奮進號」和執行最後一次任務的「亞特蘭蒂斯號」。
談到這幾架航天飛機,尼爾親切地用「孩子」來形容它們:「他們都非常相像,就像一個家族裡的孩子,大處相似而小處不同。有的機身上面可能有特別的標記,有的重一點有的輕一點,對宇航員來說有的更好操作一些,比如最後建造的奮進號在進入大氣層時就有點難對付,但發現號就非常好,他們特別喜歡發現號。」
「哥倫比亞號,休斯頓UHF呼叫……與哥倫比亞號在中部時間8點失去聯繫,大概在10分鐘以前。」
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並不是航天飛機30年的歷史上唯一的痛楚。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升空73秒後爆炸,同樣是令人惋惜的記憶。在兩次事故之後,美國關於航天飛機是否應該重回太空的爭議一直不斷。
尼爾說,對太空探索的堅持,最終讓航天飛機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在1986年挑戰者號和2003年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後,航天飛機幾乎有2年的時間沒有飛行。但來自總統的指令則說,一旦問題排除,航天飛機就應該繼續飛行。因此NASA在那段時間轉而進行排查處理問題的工作,採取一切措施改進和修繕航天飛機,同時在內部改進安全文化,防止這兩次災難再度發生。正是這樣的承諾讓航天飛機得以重返太空。」
尼爾承認,除了安全因素外,過去30年中航天飛機一直是個充滿爭議的項目,例如花費和研究水平等等。但她始終認為,歷史學家會對航天飛機有中肯的評價:「在過去30年中當然也不乏對航天飛機的批評之聲,特別是對航天飛機的投入過大,難以自給自足,成本難以降低。同時航天飛機上的一些科研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做,運輸工作可以由別的工具取代,航天飛機上的部分科學實驗不是最前沿的科學實驗等等。但我認為當歷史學家回望這一段歲月時,將認識到航天飛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努力,讓人類定期地返回太空。儘管不如一開始的時候設想的那麼頻繁,但平均每年有5次太空任務,讓宇航員可以在近地軌道上做對地球上的人們有用的事情。」
航天飛機的出現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結果,也帶動著人類科技的創新,為人類造福。尼爾舉了兩個小例子:「談到改進航天飛機,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它們每次經過改進之後都會變得更輕。在過去幾年中他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因為航天飛機自重越輕,能裝載的重量也越大,就可以往空間站上運輸更多貨物或者搭載衛星。另一個變化是,航天飛機上的電腦裝置和控制艙是1970年代建造的,人們在持續地改造控制艙,安裝更多的電腦,以便讓控制艙更像飛機的控制艙;而曾經利用模擬信號的通訊和計算設備也變成了數字顯示設備,能夠看一下就讀出關於航天飛機情況的綜合數據。」
今年5月,宇航員在最後一次在「奮進號」航天飛機上執行太空任務時,播放這首歌來當做起床的鬧鐘,這首歌是網友在NASA航天飛機曲目大賽中的勝出者,名字叫做「第一個看到日出的人」。而在航天飛機時代謝幕之際,通過它們,人們看到的是太空探索的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