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日本自衛隊公佈的7月7日中國軍機照片。
一名日本雜誌編輯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攔截飛機顯示日本人對中國崛起的事實還不能完全適應,因此帶著複雜而警戒的心理。根本原因是日本人把中國當成威脅而缺乏信賴。他稱,東海問題包括釣魚島問題是「非常難以言說的問題」,目前日本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只能加強防備和警戒。德國《巴登日報》稱,西方專家認為,雖然中國沒有強烈的海上霸權傾向,但海上衝突很難避免。《紐約時報》去年9月的一篇文章說,最好的方式是中日同意將爭端提至國際法院,但現實中這不會發生,自從該地區據信存在富饒的油氣資源之後,雙方的主權要求越來越堅定。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說,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中國人樂於看到小泉純一郎下台,但小泉之後的數位繼任者慘淡的民意支持度卻阻礙了他們在釣魚島問題上同中國的談判,這些領導人很難向日本民眾兜售任何妥協。另一方面,中國官員懷疑日本政府難以獲得足夠國內支持來談判和協商,因此也拒絕作出任何讓步。
「中國不能害怕摩擦」
《日本新聞週刊》論證該國擁有釣魚島的主權時,理由之一就是「中國75年沒有反對日本佔領釣魚島」。文章稱,從1895年到1970年,中國從未提出任何反對或抗議日本對釣魚島等島嶼的權利。文章稱,「1970年,台灣第一次宣佈擁有釣魚島的主權,1971年,發表一份聲明。1971年12月30日,中國大陸在外交部的一份聲明中宣佈對釣魚島擁有主權」。
日本同時與韓國、中國、俄羅斯存在島嶼主權爭議,釣魚島是它唯一實際控制的爭議島嶼,北方四島和獨島分別處在俄羅斯和韓國的控制下。為了保持爭議島嶼主權的爭議性,日本一直動作頻頻。每年的2月7日是日本政府設定的「北方領土日」。由東京社會團體「返還北方領土運動」召開的年度大會是當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2011年的大會甚至邀請到了首相菅直人和時任外相前原誠司。今年一月,日韓艦船在獨島東南方約70公里處發生短暫對峙。日本偵察機更是經常靠近獨島。2005年,日本島根縣議會通過決議將2月22日定為「竹島(即獨島)日」,其後一個月內,日本的一架偵察機、日本媒體《朝日新聞》的一架小型飛機和海岸警衛隊的一架巡邏機分別飛近獨島。
「在釣魚島爭端上,中國不要害怕摩擦。出了問題日本才會求你,才會跟你談。」日本沖繩大學華人學者劉剛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劉剛說,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外交比較「保守」,給他們一種「只求沒事兒就行」的印象,「大象的溫和秉性是一種美德,但不能被人惡意利用」。事實上,只強調釣魚島「是我們的固有領土」是不夠的。去年的撞船事件之後,中國出動了海巡船,更新設備,但這不等於宣誓了主權,因為釣魚島附近的12海里沒有進去過,去的都是公海,而在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內其實誰都可以去。
劉剛說,日本攔截中國船隻和飛機表明,他們絕對不許中國的船隻和飛機進入釣魚島,中國應該敢於打破日本的封鎖,行使對釣魚島的管轄權,「具備硬碰硬的勇氣」。中國至少得持平,這樣今後談判才有餘地。劉剛建議說,日本在處理釣魚島問題上很多時候是地方政府牽頭,中國不妨也提高福建省的作用,把釣魚島一定程度上地方化,因為中央政府這艘船太大,可能不好調頭,而地方化之後就可以靈活許多,地方不行了,再找中央協調,實現長短結合。
日本對如何處理釣魚島爭端也並非鐵板一塊。《美國外交政策聚焦》雜誌注意到,去年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後,《讀賣新聞》態度強硬,強調「逮捕中國船長是完全合法的」,《朝日新聞》呼吁「以智慧避免事件轉化成一場海上衝突」,《每日新聞》要求「認真而公正的調查」,警告「事故不准升級」。日本《東京新聞》曾刊登社論說,日本經濟依存中國的深刻現實,也使得如果對中國使用強硬手段的話,中國就會像「關閉一個一個的水龍頭」一樣切斷日本經濟出路。對於這點,日本完全是束手無策。 |